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废井冷眼读后感900字

admin2022-12-30 14:33:38.0读后感979

  “流放往往牵涉家人,几千里地的拖枷步行,妻女都殒命在半途。他们这些文弱书生到了流放地立即成了服苦役的奴隶,天天挨打受辱,食不果腹”。由此可见,流放可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但我又想起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东坡。为什么别人流放那么凄惨,苏东坡却活得似乎那么自由洒脱?煮完东坡肉,又吃荔枝300颗,还到处吟诗作词,千古留名。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才发现,其实苏东坡也没少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但不同朝代流放的政策不同,并且苏东坡只是被贬。如被贬黄州,他身上还保留有官职的,只是没了俸禄和权力。尽管苏东坡到了黄州后也经历了“无居无粮"的倔态,但他与余先生笔下的科场案被流放到宁古塔的那些人不同,他不用天天做苦力,还有相对多的自由。也正因为这样,在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尤其是经历了孤单无助之类痛苦后,他的思想境界、人格精神逐步走向成熟。
文化苦旅
  确实,在经历了一些生活上的变故后,人要么被生活杀死,彻底躺平,消极厌世。要么振奋精神、超然脱俗,习得超出常人的境界。有人说“在宋词三百首名篇榜单中,苏东坡占24首,其中13首作于黄州”。这里面固然离不开苏东坡本身的才情,但更重要的还是他的经历造就了他。

  余先生在《废井冷眼》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渤海国的兴衰历程。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危险最终导致的渤海国被契丹一把火烧掉。我想,要解决内部的危险就必须要一个强有力的领袖的出现,而要想解决外部的危险就必须要坚持对外征服。或许这就是成吉思汗连年征战不绝的原因之一。

  “一切高度文明的城堡被攻克后,下场总是特别悲惨的,因为胜利者知道城堡里边已经形成了一种远远高于自己的文明秩序,攻下来后无法控制,无法融入,无法改造,除了毁灭,别无他途”。难道是因为这个原因元朝只是坚持了不到100年就被朱元璋带人推翻了。但为什么清朝又坚持了近300年呢?是满族文明要高于汉族,还是满族文明和汉族文明差别并不大?抑或是明末的汉族政权实在太拉胯了?

  余先生坚信那几个清代的流放犯,如果他们看到了那口冷眼的废井,可能就会对自己的境遇释然了。但我想,或许他们看到了却视而不见呢?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很渺小的,没有什么物是可以不朽的。即使精神想要永在,也要不断根据时代赋予它新的内涵。另外,知道该怎样是一回事,能否接受又是另一回事。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