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读写丰盈诗意人生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2-12-21 18:03:26.0读后感544

  儿子回校了。在一室静谧中,我翻开了陶继新、王崧舟先生合著的《读写丰盈诗意人生》一书,企图寻求一种鞭策自我的力量,寻求柴米油盐之外的诗和远方。

  顾书名而知其义。《读写丰盈诗意人生》一书是由陶先生和王先生关于“读写”而展开的一场精彩对话。在草长莺飞的三月,在杂花生树的江南,两位师者在文化气息浓厚的杭州韵和书院促膝而谈,谈读书的文化价值,谈写作的精神取向,谈由读写而丰盈起来的诗意人生……赤诚的文化情怀、深邃的思想烛照了我的灵魂,令我沉浸,让我深思。

  陶先生说:“知识和智慧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也是不可相提并论的。”陶先生又说:“假如有两把宝剑,一把是知识,一把是智慧。烦恼来的时候,手握知识宝剑的人,它想拔出这把宝剑去斩断烦恼,可是,非常遗憾,因为苦于找不出烦恼的真实所在而无从下手;手握智慧宝剑的人,烦恼到来的时候,则可以‘嗖’地把宝剑拔出来,清楚地找到烦恼所在,霍然将其斩断。”陶先生所述的第一种情况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我也算读了一些书,读经典、读流行、读杂文,只要是感兴趣的都看一看。日积月累,知识或也可算有些许增长,但智慧却未见多少提升。人到中年还经常不合时宜地悲春伤秋、长吁短叹:为鸡毛蒜皮的琐事而惶惶,为芝麻绿豆的小事而惴惴,为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的生活的细枝末节而辗转难眠。反观一些人,虽读书不多,却活得通透而豁达。遇事不避不退,当断则断,当离则离。不为过去而伤怀,不因未来而忧戚。由此可见,知识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获取得多的人未必智慧就高。只有所学知识生成智慧,才能远离烦忧、靠近快乐。可是,我如何才能将知识化为智慧呢?
读写丰盈诗意人生
  带着这样的渴求,我在书中苦苦寻找答案。

  王崧舟先生说,儒、释、道三家读书的最高境界指向的就是“道”。他们求的是“道”,悟的也是“道”,真正的智慧就是来自求“道”悟“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让自己解脱心性,超越生命,探求宇宙。字面的意思我是看懂了,佛家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尽管如此,但我仍感觉“道”如此之高深神秘。因其须破碎身心、虚无自我,才能获得顿悟。愚笨如我,恐终其一生也无缘悟“道”而从中获得智慧了。不知阅读此文的你,是否一样心有戚戚然?

  然而就此弃“道”,我却是不甘心的。天下万事万物,总有自己的缘法。我也须找到自己的“法”。

  城市灯光迭次亮起时,我终于在书中找到了我的“法”。陶王两位先生说,读书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自己生命中的问题。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自己、照亮自己的灵魂,是不断探索未知、走向未来的幸福之旅。原来“读自己”就是提升智慧的方法!我不禁审视起自己的读书状态来:我平日里是怎么读书的呢?初入教坛时我才中师毕业,为了提高学历不得不参加自学考试,往往等到考前临时抱一下佛脚,又何曾在书中读过自己?后来读书,有时是为了上公开课,有时是为了参加比赛,当然,也不乏闲暇时以书解闷。一言以蔽之,我之所以读书,大多时候是为了外在的目标而读,并没有观照自身,因而获取的顶多也便是知识,智慧始终如镜花水月,总是隔着朦胧的面纱。只有读自己,才能让书籍与自己的生命发生碰撞,才能有深刻的生命体悟,才能获得人生的智慧。

  夜色已阑,我合上了书籍最后一页。“文以化人”、“情动辞发”、“诗意语文”这些章节无不引起我的共鸣,引起了我对自己生活、事业、生命状态的回首与思考。阅人读己,我想,在往后时光里,就算误入书海深处,我也必将牢记归路——在读己中不断探索生命,斩断烦恼,走向幸福。浓黑的夜色里,《读写丰盈诗意人生》一书,恰如明灯,照亮了我黯淡的灵魂,还我以诗和远方。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