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2-12-04 15:42:49.0读后感628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我在读《道德经》时,从中学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老子的很多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为人处事都有很大的教导意义,而它的无为思想更是让我感受深刻。

  “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老子正是以它引入这个“道”的概念进行论证自己“无为”的政治观点的。通过“道可道,非常道......”几句话,老子就提出了“道”的存在,无形、无名、玄、妙。接着进一步解释,“道”是一种规律,是生命之门,是万物之母,道生万物,幽深不可测。
道德经
  有了“道”的概念,老子便将“无为”的理念贯穿全书。“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方法论,是非常积极的哲学。圣人之治,无为而治。提出诸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等观点,然后将其深化,小到为人处世,大到治国理政,再到自然之道。第三十七章是《道经》的总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顺从自然,清静无为,却无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高明的智慧。“德”是“道”的沉淀,是由“道”而生,自然也继承了道的思想,继承了无为的观念。

  老子还在多处使用了反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他论证“无为”带来的好处,同时说明“为”的弊端,从而最终证明自己“无为”的政治理念。比如,“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些都是“为”的依据,也就是有为的负面例子。再比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些则是无为无不为的依据,也就是在对比之中突出了“无为”的优越性。

  “无为”思想其实在生活中亦可运用:它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比如我每干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想一想“无为”,这样我干什么都会有所成就。还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爱追名逐利,自然而然的,一些平凡、无趣、工资低的职业慢慢被人们忽视,而坚守在这个行业上的人,也不免被部分人蔑视。环卫工人就是这样一类人群。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同样一件事情,将自己划分的区域打扫干净。他们每天和尘土打交道,和雾霾做朋友,干着最单调、最受苦、最受累的活儿,领着微乎其微的工资,得到的不是同情或感激,得到的却是路人的轻视与无视。可是,他们真的没有作为了么?如果没有他们的这种“无为”,我们见不到干净的路面、洁净的环境,我们将生活在肮脏杂乱的环境中,我们想要有的那种洁净清爽环境的“无为”便从其而来。

  “无为而无不为”,既是天地万物的规律,又是修身养性的启示,从大到小,皆遵此原则,不逾矩。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