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2-09-05 14:32:49.0读后感410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里有这样一篇文章《教师应重“道”而非“术”》,韩素静老师记录了代昆鹏老师执教的《满庭芳》,让我回想起之前听过的一堂公开课——王红燕老师执教的《马诗》,同样是老师大展风采,激情澎湃,课堂上更多地凸显了老师的主导地位,那这样的课算好课吗?

  王红燕老师是这样教《马诗》的:

  课前带领学生吟诵之前学过的古诗,之后请学生自读《马诗》,读准字词,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学生交流中品读奇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绝妙在哪里?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并联读其他含比喻的诗句,对比读其他边塞诗人的诗句,进而补充资料,引发思考:李贺没有去过边塞,他为什么要写边塞?再读写景品味诗句,引导学生发现“马”的踪迹,相机理解“金络脑”。引发学生结合作者写作背景思考:李贺被重用了吗?从何处发现?总结托物言志表达方法,补充生平资料,交流李贺写的其他诗,最后在教师的领读中师生合作读23首《马诗》。整节课王老师的声音抑扬顿挫,激情澎湃,在品读诗句中借助央视诗词大会点评专家康正的评价创设了有趣的情境,一堂课下老师拓展补充了三次资料,一次是联读比喻的诗句,一次是对比读其他边塞诗人的诗句,再一次就是李贺的生平资料和其他几首《马诗》,容量满满,足见老师个人功底。初听完这节课时,我也有些许质疑:这位老师会不会喧宾夺主了?这节课容量如此之大孩子能记住多少呢?韩素静老师在书里这样写道:“语文教师的作用是浸润,用自己的语言营造一个场,用场内所有的细节浸润孩子的每一个细胞;语文老师的作用是唤醒,唤醒孩子渴望被文字滋润的心灵……”一堂课,能让学生看到诗后李贺的抑郁不得志,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了解李贺,怎么不算好课?一堂课,能让学生品味读诗的趣味,感慨诗歌的精妙,怎么不算好课?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爱上读诗,怎么不是好课呢?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让我想起我最喜欢的一位大学英语老师,每次上她的英语课都经历一场头脑风暴,信息量巨大,有时一节课只能消化50%的内容,但正因如此,同学们都被她的博学和对待英语的热情所折服,也越来越喜欢英语。有时好的老师无需有多高超的教学技艺,他丰富的精神生活给予一个学生最好的营养。

  身为老师,以自己广博的学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折服学生,学生才会喜欢你,喜欢你的课。“道”比“术”更重要,丰厚的底蕴,是老师站稳讲台的资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