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主题班会读后感1800字

admin2022-11-08 14:28:40.0读后感469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专业基本书系”丛书(共有三本,其他两本分别是《带班方略》和《育人故事》)的一种。本书共分三辑,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每个学段有16节班会课,又根据不同的主题,分为三部分,比如“高中篇”就分为“拥抱奋斗人生”“共建和谐社会”“厚植家国情怀”三个部分。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近年来在江苏省以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中获奖的选手。所以,可以这样说,该书中的案例代表了当下主题班会设计和实施的最高水平之一。我阅读了其中的初中和高中两个部分的32节课。原来很少听主题班会课,对这方面的涉猎和关注也不多。这次算是明白了最好的主题班会课长什么模样。应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

  英国有一句著名的教育格言: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是,你不能强迫它饮水。这句话击中了当下德育的一大痛点:说教和灌输的意味太明显,根本不能得不到学生的有效回应。而这本书所呈现的一些优秀班会课,做到了“把马牵到河边”的同时,基本又做到了“让马自愿饮水”。当然,至于马饮完水后,它的体验如何,饮水的功效发挥几何,只能是“如马饮水,冷暖自知”了。
主题班会
  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这本书中有相当多的主题班会课有很强的思政味。说实话,这种政治性很强的主题班会,上好很难。书中所呈现的班会课的思路大致是由国到家,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由知到行。初中部分的设计,更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及朴素的爱国情感的培养,而高中部分的设计,则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加了思辨性,更提倡理性爱国。这里面的不同,主要由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决定的。政治性主题班会课中,我以为最好的一堂是《百年报国志,一生爱国情》,执教者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庞冉。这堂课,我称之为“班会版的《无问西东》”。庞老师把这堂课放在百年的时间轴上,选取了五四时期的闻一多的家书、共和国建国之初杨振宁和邓稼先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家电“三巨头”的报国之志、2019年学生父母的家书。四个环节跨越百年,气势恢宏,环节之间衔接自然,最后一个环节中的家书又与第一个环节中闻一多的家书形成一个意味深长的呼应。在结构上,特别像电影《无问西东》。其他的班会课,都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落在学生的身上,但是这堂课不同,它的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时间点都能和当下的学生生活找到契合点,或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或者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这是这堂课最牛的地方。众所周知,班会课的主题在小学阶段就已全面涉及,学生经过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宣传和耳熟目染,基本已经解决了认知的问题,同样的爱国主题从小学上到初中、再上到高中,学生的认知已经提高,但老师的灌输依然停留在原处,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和反感,缺少了学生参与热情的德育一定会演变成师生之间的带着“面具”的交往。这堂课给我的启发是:班主任在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课时,既要对国家最需要德育工作者做的事情心知肚明,又要对学生最讨厌德育工作者做的事情了然于胸。只有有效地避开学生的“雷区”,找到学生的成长需求点,真正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区中的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

  书中还有一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是非政治性的主题。这种类型的班会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上的出彩。比如《时间里面挤空间》这堂课,解决的是时间管理问题,《事老以情,敬老以心》,解决的是高中生价值茫然的问题。这一类型的班会课的设计思路——与政治性的主题班会的设计思路恰恰相反——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这一类型的班会课,我以为最好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事老以情,敬老以心》。我读了好几遍,才咂摸出这堂班会课的滋味来,作者陈蓓蓓也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尽管是一堂有关传统文化的课堂,但是陈老师却是引导学生从建设公民社会的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她很重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而这是培养现代公民的起点。这种视角,在当下的德育中,太罕见了。学生能遇上这样的老师,绝对是一生之幸。我甚至觉得,在陈老师的班会课堂上,她根本就无须牵马,马却朝它奔来,因为智慧的泉水处处都是。

  有人说,与其去追一匹马,不如用追马的时间种草。草肥了,泉涌了,马儿自然来了。想想德育也是如此。可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尤其是教育人的事,更是难上加难?草再肥,万一学生不喜欢吃这片草呢?泉再甜,偏偏学生不好这一口呢?一堂班会课承载的太多,能改变的又太少。教育的无力感却又那么真实的存在。值得深思。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