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认知觉醒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2-11-08 14:27:55.0读后感1606

  如果你现在处于焦虑状态,又不知如何化解?如果你想改变现状,却又不知道方法?如果你尝试过改变,却又坚持不下去?

  如果你遇到了以上的难题,我希望你能读读这本书——《认知觉醒》,相信你必然会豁然开朗,并内化出强烈的认知驱动力,让改变真正发生。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是一名心智探索者。书中他是这样描述曾经的自己: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用他的话来说,他平时会认真上班,但是对于自己的前途、目标、人生没有任何思考,更没有规划……就这样浑浑噩噩活到了36岁的某一天,他身边两位好朋友因为意外,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那一刻他突然“醒了”,变得极度自律,每天通过知识平台大量地阅读不断提升自己,后来写了很多有知识有涵养的文章,出版了《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两本书,很受读者的喜欢。他的文章也经常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转载。

  《认知觉醒》这本书凝聚了他改变和成长的方法、途径以及底层逻辑思维,文章深入浅出,令人醍醐灌顶,帮助人们找到力量和希望。下面我将通过3个问题的回答来诠释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三重大脑是怎样形成的?

  当我们不满足现状或者踌躇满志的时候,就会想要改变,但能真正坚持的人却很少,一不小心就打回原形。为什么改变那么难呢?其实我们没有认清最根本的问题。人类许多行为主要受到大脑的控制,因此大脑是一切问题的关键。作者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重大脑:

  第一重大脑,从爬行动物开始发展,主管人体本能的本能脑。它的结构最简单,只有一个反射模块,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比如遇到蛇危险就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本能脑在我们婴儿时期就成熟了,因此刚出生的婴儿只会饿了就哭,困了就睡,这就是本能脑在发挥作用。

  第二重大脑,从哺乳动物开始发展,主管人体情绪的情绪脑。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喜欢把猫和狗当成宠物?就是因为哺乳动物是有情绪的,容易跟我们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和链接。人体内情绪脑大约12岁才发育成熟。读到这里,我茅塞顿开:“终于明白为什么初中学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和敏感”,这可能就是情绪脑的功劳。
认知觉醒
  第三重大脑,从灵长类动物开始发展,主管人体理智和认知的理智脑。人类能从哺乳动物脱颖而出,靠的就是理智脑。但理智脑发育最晚,大概要到22岁左右才能成熟。因此人类发展前20多年,我们总会显得幼稚不成熟。

  好,了解了人体内共存的这三重大脑,我们可以看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发育时间很长,如果用年龄来比喻它们的发育时间,本能脑如果有100岁,那情绪脑大约55岁,而理智脑不满1岁。也就是说虽然理智脑很高级,但它的力量实在太弱小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大部分选择和决策往往是源于本能和情绪,这问题就大了。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一直被生存压力来塑造,他不会考虑长远问题,决策一般是即时满足、急于求成、甚至驱易避难。

  所以为什么改变那么难,不是因为我们的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为天性太过强大,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掌控太厉害,我们才会陷入“明明知道这样好,但却做不到”的怪圈。因此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要想从原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办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去获取新的认知,让我们的理智脑变强大,去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干活,这才是最关键的。

  高效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那怎样获取知识,高效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我们以读书为例,你是如何读书的?是不是跟我一样?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摘抄好词好句,然后认真制作思维导图,甚至做详细笔记……我经常被自己这种执着认真的劲儿所感动。但说句实在话,过了一段时间,如果不用转述给别人,这些知识就会被我遗忘了,真正能想起来的屈指可数。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遗忘得那么快,只是用网络用语安慰自己“它们已经成为了我气质的一部分”,但很明显这只是自欺欺人!

  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我这种读书方法其实是一种低水平的努力,我花大量时间重复做着看似认真但实质在偷懒的活儿。对,伙伴们,摘抄、做笔记甚至制作思维导图这种方式都不需要深度思考,理智脑的潜能被抑制,我们的趋易避难的本能得到了放大,这种浅层的知识输入非常低效。我记得《认知天性》这本书也介绍过,通过荧光笔、下划线和反复阅读无法增进学习效果,只是无效的努力。那究竟如何才能真正高效地学习?

  作者提出学习金字塔,这个模型就能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浅层学习只是满足知识输入,而深度学习则注重知识的输出,所以要真正学习知识,不是做笔记和反复阅读,而是要逼迫自己去反思、去实践,甚至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传授给他人,才是深度学习之道。咦,这个模式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我认为闫教授带领的读书班就是这种学习模式——以教促学,以输出倒逼输入,所以我们才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成长。在此衷心感谢闫教授及各位小伙伴们的督促和陪伴!有你们,才有慢慢变好的我!谢谢大家!

  在这本书里,作者还提出一个令我从怀疑到深信的观点:“知识不关己,那就高高挂起”。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怎么可能?不是说好要培养全方面人才吗?那就得各方面的知识都学习啊!但作者是这样解释的:不管新知识多么震撼、多么让人警醒,若是没办法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它是存活不久的。也就是要学会把新知识与我们原有的认知圈有效关联在一起,作者强调的是关联能力,它能帮我们把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个人认知体系,来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记得闫教授曾经分享的《巨人的工具》这本书里,亚当斯成功的关键词里排第一位的就是体系——建立自己的体系。因此学会有效关联,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非常重要。作者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这个过程能促使原有知识体系对新知识作出反应。

  第二: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

  第三:在工作生活中经常练习或使用,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所以每次读一本书,不要指望把知识全盘照收,只需要掌握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寻找出触动自己的点,它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一句话,只要它能真正触动你,并为你生活发生改变,那就超值了。

  刚刚讲的这么多内容,其实可以用作者的一个模型来诠释——“成长权重对比”。我认为很有必要跟伙伴们分享,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我们很多人只重视表层的学习量,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收获甚少。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很多道理都明白,很多方法都知道,但不愿去做,那些道理就是无效的,你也不可能成长”。因此比起学习量,学习后的思考、思考后的行动、行动后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跨越式成长是可以实现的?

  我相信,只要按照上面的模式图督促自己去学习,成长是必然的!但现实中,有些人成长得快,有些成长得慢,为什么呢?作者告诉我们这是元认知是否发挥作用的区别。元,在汉语中有“头、首、大”的意思,即最高级别的,像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一般称为“元首”。因此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指的是对自身“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的过程。大家看看这个图,普通的认知是对事物的思考过程,而元认知要求我们“飞出”身体,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只有这样,才有跨越式成长的可能。

  这样说可能还是比较抽象,我简单概括一下:“有元认识能力的人,他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做法,最终做出更好更合理的选择”。举个例子,别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这个是本能反应,但是如果你在这个反应中会有哪怕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自己,从而选择另一种更好的方式,这就是元认知在决策中的作用。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复盘和反思能力。拥有这一能力,跨越式成长就是必然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