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11-08 14:27:14.0读后感8170

  自主游戏这些年在中国一直“热”着,关于自主游戏的话题也很多,每个幼儿园都在努力向“自主”靠拢,却常常又迷失在“自主”中。

  偶然的机会,我在幼儿园的书架上看到了董旭花教授的《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这本书,我想,这又是一本架空现实的理论书籍吧,当我翻开书籍,里面一张张精彩的和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沉迷其中,原来自主是要这样的……

  打破假“放手”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自主游戏绝对不仅仅是“放手”那么简单。

  放手这个话题,幼儿园老师再熟悉不过了,源于安吉游戏的那句话——“管住手,闭上嘴。”但是在现实中老师在组织自主游戏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和害怕。担心孩子自发的游戏无法坚持,担心怕孩子玩不好,害怕孩子的游戏效果达不到领导的“满意”。在幼儿游戏时,怕孩子玩不好,所以孩子出现一点问题,老师就会急于纠正。就这样,一个个“假游戏”出现了,孩子们被迫穿上各种衣服,玩着老师们向往的游戏……
自主游戏
  放手的关键是老师能够信任孩子:信任儿童是有自我意识、独立的、有能力的个体,而且要信任孩子在游戏的过程当中会玩。这句话简答,但是考验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在游戏中仔细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游戏行为,了解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出现问题及及时组织孩子们分享、带着孩子们一起推进,适时的介入。

  打破“像”怪圈

  我们创设角色游戏区时,“像”什么呢?自然是像成年人的行为。为什么我们要追求这种“像”呢?像成年人的行为就是游戏吗?所谓的游戏就是让幼儿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吗?如此说来,孩子们正在做的是生活模仿活动还是游戏呢?比如说,在角色而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想象、创造性再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我们大家都知道幼儿角色游戏需要实际经验做基础,模仿成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日常知道幼儿游戏中更关注幼儿“像”不像的问题。董旭花教师通过案例让我看到了教师在分析时容易用已有认识去推断和揣测幼儿行为背后的动机,用固化的思维去分析幼儿的行为,缺乏儿童视角,态度居高临下,容易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却往往忽视了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仅仅是模仿,还不是游戏,游戏一定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是自觉自愿、自由自在,而不是在成人的安排、控制下的“表演”。所以,“像”不“像”真的不那么重要,孩子自发自主,有自己思想才是好的游戏。

  打开新思路

  在对书籍进行阅读的同时,也给我些许思路。教师只帮助幼儿创设空间、提供游戏材料,并不能限定幼儿游戏的主题,幼儿在游戏区域中玩什么样的游戏主题都是幼儿的自由。所以,班级中可以分别设置几个角色游戏区,但最好不限定每个区域中幼儿玩什么和怎么玩。另外,角色游戏区也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角色区域太多,每个区域的幼儿都在忙活,就很难构成区域与区域、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没有交往互动就很难生成更多的游戏情节,所以,教师更不可以限制幼儿只能固守自己的“岗位”,不能限制角色游戏区域之间的互动交往。角色游戏区域属于开放性区域,只有开放才能让幼儿有更多的交往与合作,生成丰富的游戏情节,推动幼儿的发展。

  游戏不完全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更重要的是游戏过程中幼儿对人物、玩具材料、游戏情节的假想。既然游戏不完全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更重要的是游戏过程中幼儿对人物、玩具材料、游戏情节的假想,幼儿就会不断创造自己的游戏主题,不断变化游戏的情节和人物关系,那么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材料提供时,就不必刻板地照搬现实生活的样子,而且应该给幼儿留下更多的创造性发挥的空间。

  放手后,我们会看到孩子是有自我意识、独立、有能力的个体,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类型、创设游戏主题与情节,自主的结成游戏团体,会使用游戏空间和游戏材料,会创造性的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和矛盾,自主创造规则、规范自己的游戏行为,从而也就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孩子们游戏质量。所以放手与安全是互动共生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