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2-07-27 14:38:27.0读后感888

  暑假里拜读了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触颇深。它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教育气息”。这本书所呈现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认知,源自于他几十年来的教育实践,他以其敏锐的目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更能清楚地定义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老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华丽的辞藻,读来像是和一位友人探讨教育的真谛,带你抵达教育的现场,很接地气,很受鼓舞,处处体现了育人者的教育智慧。

  一、细节里显真意

  “细微之处见真意”,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细节,看似不经意,却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处事心态。正如朱老师所言: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学校从来不是仅仅用来传授知识的冷冰冰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不单是知识工作,更是情感工作。需要用爱和耐心去付出。注重教学的细枝末节,用教育热情去完善它。苏霍姆林斯基也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教师“灌输”这样的观念:“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新课程标准也一再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孩子们才是主体,我们只是辅佐孩子的教育者。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不妨让我们的目光在充满关爱的同时再多一份真诚、尊重和赞赏,多给孩子些阳光、呵护,他们就会多一股成长的热情。

  每次考完试分析试卷的时候,我从不纠结学生的分数,而是从每一道题都有哪几位同学做的特别好,由他们负责分析讲解,这样,不管是考多少分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欣赏,尤其是那些成绩靠后的学生,只要是比之前提高(哪怕是一分),我都会表扬他进步了。我们班彭同学就是其中一位,数学个位数的分数早已是常态,语文也是让人头疼,而且是经常习惯性的不交作业,在了解了孩子的家庭及小学成长,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是着急不来的,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除了平时苦口婆心的说教,借着一次成绩的进步(其实进步也不是多大)我给他颁发了一个特别鼓励奖,虽然他很不好意思但眼睛里流露的光芒还是不容掩盖的,之后学习的热情也是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只限于作业工整了,语文作业不再拖欠了)。正如朱老师所言:“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味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有时候,一个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留一辈子。”对于有些学生,我们无法让他的成绩有多么的出类拔萃,但至少不会自怨自艾,对生活失去信心。
教育的细节
  今年体育艺术节开幕式,我看到上届毕业的几名学生表演节目时的那种自信、阳光,我被他们深深的感染着也震撼着。之后碰到龙同学并与之交谈,感觉短短几个月他一下长大了,他说上初中的时候自己的想法很幼稚,课堂上也没少惹我生气,但是他很感谢我三年来从没有放弃他们,进入高一,学习了舞蹈,虽然练功的时候很辛苦,但他不会再轻言放弃了,因为自己的人生有了方向,有了目标。能听到他这么说,三年的陪伴,三年的付出,三年的磕磕绊绊都值了。当时我就在想:教育究竟是什么?爱因斯坦曾说:“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才是教育。”我想: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现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基础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细节里藏卓见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细节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中细节也无处不在,小到和孩子们的每一个微笑,大到指引学生的理想,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多少细节呀!突然我像是明白了什么,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对着他们讲大道理不能说没有作用,只是要从根本上触动孩子思想的神经,还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小细节抓起。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重细节,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教学细节推动师生课堂有效互动。当我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时,我的语调、眼神都很重要,面对我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的点拨……这些细节的注重,都会使我的课堂变得有生命力。

  记得之前接过一个班,学生上课不爱回答问题,即使站起来声音也特别小,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并不是孩子们不会,只是缺少一些自信。其实在课堂中面对学生的热情,如果老师不能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则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以至于不再发言。比如,遇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理想时,会有老师评价:“不对,请坐;回答错了,谁再来;刚才已经有同学说过了,你没有认真听同学们回答”,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还会数落批评答错的学生。鉴于此在我的课堂上,怎样缓解这种尴尬的、紧张的氛围成了拉近我和孩子们的突破口,在学生表达不完整时,我会说:“你虽然只答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提升。”在学生回答不准确时,我会说:“你的答案虽然有些偏,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地站起来,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应该学着保护学生的心灵,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朱老师在“平等观念在哪儿”这一节中指出在学生的问候礼仪中深埋着平等观念,它是问候双方在情感上互相尊重的一种方式。若是我们漠然处之,则是对感情的破坏,会让人感觉很不好。在“活的范本”那一节中朱老师也提到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即他的价值观的形成,时时处处皆留有活的范本之印迹。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是成长中的孩子时刻效仿地活的范本,教师亦如此。我们在孩子面前自然流露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都会带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非常优美,非常诗意。他传递给我们一种重要的信息:教育真正的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一种得道……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育面前,孩子面前,细节虽小,却具有穿透灵魂的作用,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却能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蕴含着独特的教育内涵。

  三、细节里蕴智慧

  朱老师的这本书中处处蕴藏着教育的大智慧,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种种共鸣,在“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朱老师还指出教师一厘米一厘米累积的正是为师之大爱,更是为师之大格局,这是不容小觑的,它是提升教育品质的基石,也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

  上一届我的一位学生不爱学习但特别爱看小说,上课时常低着头。有一次,我走过去发现他正捧着《水浒传》如饥似渴的品读着,我没有发火,只是笑笑并打趣的说:“难怪建同学每次名著阅读都能得满分,这与他平时的付出是分不开的,相信你今后定大有作为。”自此以后,建同学上课再没偷看小说,课堂中也多了一些专注和认真,这些微的改变让我很是欣慰,之后他也顺利的考入了高中。其实,我们一些细微的言语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波澜不惊的,也有可能是镌刻一辈子的。这种把消极的处境变为积极的育人行为,不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吗?

  朱老师还提到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习惯。这一部分对我触动挺大的,朱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纯粹的,是容不得任何物质化的东西来玷污的,这种美德值得我们所有教育者自省。这些藏在教育里的学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毕生精力去探索和思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教育在在处处,处处在在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隐藏在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本着每个孩子的初心把小事做好,顺着每个孩子的天性把小事做细,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让我们向着教育的更细处漫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