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2500字

admin2022-10-27 14:42:15.0读后感376

  有一所中学,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没有班干部。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表,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200余个社团……这是不可思议的北京十一学校。《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是对学校管理的探索实践和深入思考,这是一本“做”出来的心得。作者李希贵,山东高密人,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长。历任山东省高密四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等。

  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

  2001年,中国被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中有文件把教育视为服务业。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就必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指标。我们通过开发自己的产品——课程,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服务,是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高级、复杂的服务业。

  我们时常懊恼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那是因为生活中父母包办太多,学习上老师决定太多。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已经2000多年了,但平心而论,这一被教育界普遍认可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在我们的常态课堂里真正落地。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如果仅仅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殚精竭虑为学生因材施教,我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关照那么多学生的需求,尽管我们很用心、很敬业。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思考便成为常态。

  十一学校把教室变为学科的领地,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一间学科教室,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选择之下,慢慢生长出责任心和使命感,在选择中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最终也必然成就自我。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萌生着自主精神和自律意识,我要学和要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在不一样的生态里,那棵树才有可能变得不同于这棵树。选课走班之后,每一名学生在各个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班集体,在数学教学班里,一位学生可能是全校瞩目的“学霸”,但在舞台剧里,他可能只是一个路人甲。当多个学生有着同一个选择的时候,竞标又成为培养孩子们公平,公正意识的绝好机会。当我们的孩子可以在不同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他们才真正长大,也逐步有了公民的样子。一个人只有敢于、也能够在人生舞台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的人生才是安全的、丰富多彩的。
面向个体的教育
  让平等成为教育的引导词

  躺在床上不能自理的病人,有陪护人员喂饭,这让人倍感温馨,可让健康的人同样享受如此的照料,那将无比荒唐、滑稽。我们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力量,太看重把一个学生塑造成什么,在“都是为了学生好”的外衣下,我们已经不太在意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和千差万别的需求。教育的对象是人,但在实施时却容易出现不平等,校内活动都是个别学生“参与”,而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参加”。教学上,每一位老师似乎都希望班上的学生,未来都报考自己所教的专业,成为这一学科的专家。结果,全面发展异化为全科发展。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当学生犯错时,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处理,但决不能放弃原则,教育可以宽容但不能迁就,教育可以等待但绝不能后退。我们时常遇到家长的求援:“老师帮我跟孩子说说,他就听老师您的。”殊不知学生的“听话”,很多时候是在老师的职业光环下被迫“想通”了。教育的双方是平等的,校园里应该少一些说服、多一些对话。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责任。在幼儿园中,不少老师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这一举动拉近了老师和孩子内心的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他不喜欢你,他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子虚乌有。有了情感基础才可以自信的说:教育其实很简单,教育其实很有意思,教育其实很有力量。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的是团队精神。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主流文化竟然变成了寻找竞争、寻找对手,生动演绎着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无水喝的俗语。对桌办公,每位老师的幻灯片都是从零开始,对坐备课,每位同事的课程资源都是各自“百度”。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愿意把学校定义为孩子们学习的地方。但如果只是学习,在家里同样也能完成。学校应该成为孩子们寻找同伴的地方,找到同伴并使之成为日后踏入社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是教育的本义之一。美国一位社会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后发现,一个人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他最亲密的五个朋友的平均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研究结果很生动的诠释了朋友对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十一学校把有共同爱好的学生放在相同的学科教室里一起学习、成长,未来报考同一个大学专业的会越来越多,一同创办公司的也会越来越多。

  让智慧成为管理的关键词

  教育需要因时而变,变革需要智慧的管理者。几十年来,不破不立一直是我们推进变革的原则,但正如造房子一样,当新房子还没有竣工之前就拆掉原有的居所,是十分愚蠢的事情。一位智慧的管理者要学会等待,等待着每一个人走过自己的心路历程,在需要搀扶帮助的时候再出手。变革需要开放和包容,通过鼓励先进来推动变革的同时,允许落后应该成为重要策略。要让参与其中的人们明白,只要变革就一定会出现问题。当变革出现问题的时候,必须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出现的问题,不能回到变革前的老路上,如此,变革才会走向可持续的成功。作为管理者,当需要导航的时候,万不可埋头划桨,越是热火朝天的时候,越需要冷静思考,在风和日丽时,提醒大家不要丢掉雨伞。如此一来,变革便清醒了许多,也安全了许多。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应尽可能多地捕捉、运用非正式表扬的机会。非正式表扬的出发点必须是真诚,是与人为善,是激励,是鼓舞。可以在展出优秀校友的同时,将优秀学子和科任老师连在一起;当老师在朋友圈展示羽毛球赛夺冠时,适时的留个言、点个赞;在完成攻坚任务后,给老师们竖个大拇指;在老师遇到困惑时,拍拍他的肩膀……其实,这样的认可既无奖金,也无证书,也没有级别,但对激励前行有着无可比拟的效应。激励还可以来自学生、媒体,可以邀请社会的参与,可以外包给相关的学术机构。

  好领导首先是好教练,但他绝对不会自己去当运动员。我们内心一直有一个错觉,总以为职位越高能力越强,希望所有事情都在自己的计划安排,检查控制下运转,容易高估了自己而忽视了员工的分量。作为管理者,遇到攻坚之战,切忌包打天下,更不要抱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雄心。与其事事亲力亲为,不如知人善用,交给更适合的人去主导,让自己成为团队中的一员。要善于发掘人才,培养和激发其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承担起带领小分队去攻坚克难的责任。当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在合适的时间、适合的地点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时,这所学校将处处充溢着活力和幸福。

  学校不是森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不适合校园,校园里需要智慧的眼光,去发现和栽培每一颗不同的树。教育是面向个体的,才能帮助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追求自己的幸福。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