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900字
我很欣赏王阳明,王阳明我觉得是个有才华,有能力,也有个有趣的灵魂。
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都做到了。这已经够难了,他还是有趣的人。有趣的灵魂,万中无一。
传习录不是他著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心学,惟变所适,道理要放在具体事情上具体分析和运用,他没有写书,怕被盲目当做教条引用反而是误导。传习录是学生把和他请教学问的对话记录下来收集而成,里面涉及四书五经的讨论,也有涉及日常生活中修行的请教。
修行,就是修心,一呼一吸也是修行。

他跟学生举的一个例子我觉得很有灵气。
他说,如果一个童子他的良知,认知只到了洒扫应对,那他就去洒扫应对,也算是致良知,也是知行合一。
你的认知到了哪里,就行到哪里,不必强求。这是一个理解知行合一的角度。
还有就是,你想要做什么,你就去做,做着的途中,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会遇到一些人,这些人会给你一些反应,你自己内心也会有反应。去思考这些困难的解决办法,去观察自己的内心,然后你的心会告诉你,是要解决这些困难去到你原定要到达的A点,还是要换个方向去另外一个地方。这个过程里,你的良知和认知就在变化,观察自己的心,看下一步要行到何处。
境由心转。
我认为知和行,就如太极的阴阳,是无法分开,持续变化,又互相影响的。理解了这个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及持续不断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和思考才慢慢地做到知行合一吧。
回到他举得这个例子,我真的觉得很有灵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小世界,我们或许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人,仿佛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然而不是,我们其实各有各的世界,人与人的相遇不过是在某些时空下两个世界的相遇和偶尔重叠罢了。这些相遇或分开,都是各种因缘际会的结果,也是随时在变化之中,这就是佛家说的空,因为变化太快了,如梦幻泡影,如雷如电。
如果一个童子,在他的世界,他的认知就是洒扫应对,洒扫应对就足以让他安心地度过这日日夜夜,日出日落,那洒扫应对便是够了。若是盲目羡慕和模仿他人世界的运作,反倒是不得安宁。
这世间万物是无穷尽的,我们要想用有涯之生去穷尽这世间的事物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穷尽了也不一定就能获得能内心的安宁。所以格物致知是没用的。要内求,修心。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