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5-11-06 15:55:28.0读后感3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这本书是大学时期政治学老师推荐的。近期重温该书内容,还是觉得受益匪浅。虽然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48年,年代有些久远,但是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实施“乡村振兴”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故将阅读此书后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是关于调研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并且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费孝通教授本人也是一个注重调查研究的楷模,他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早在1936年,费孝通教授就对故乡-江苏吴江上弦弓村进行了深入走访调查,写就了社会学名著《江村调查》,并夯实了他乡村调研基础。正是他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生活及孜孜不倦的调查研究,才能这么生动形象而又系统地展示中国乡土社会的面貌。费孝通教授的这种调查研究精神,着实值得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继承发扬。当下,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制定的任何政策、战略目标,都离不开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要将调查研究和我们的发展目标相结合。

  二是关于乡土的看法。费孝通教授在书中第一章就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顾名思义,就是指当时的中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特点,农村社会中群众基于土地而生,由于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中国传统农村的群众“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同时,传统农村社会人口流动性不强,逐渐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的网络。书中关于中国社会基础乡土性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乡村典型特征,构成了全书的基石。本书后来提到的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以及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的总体论断。费孝通教授“乡土性”的论断是基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而发。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经过多年以来的建设发展,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某些“乡土性”包含的意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比如,“依赖土地”已经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变得不再明显,“安土重迁”的思想也逐渐被打破,社会流动性也趋于增强,人们对于传统乡村的印象也慢慢被颠覆,但是,有些“乡土性”特征仍然被保留下来,比如“熟人社会”仍在延续,尤其是血缘和地缘仍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很多国人即便到了异国他乡也仍然存在着群体聚集的特点,这就是传统乡村“熟人社会”对当下生活方式的影响。
乡土中国
  三是关于文字下乡。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下人在城里人眼中里都是“愚”的,但是说乡下人“愚”,究竟又是凭什么呢?其实,乡村工作者说的“愚”,并不是指乡下人与城市人的智力差距,而是对文字的认知以及生活所需知识不一样。但是,这些差距在费孝通教授眼中并不是城里人歧视乡下人的理由,他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群体,相较于因“间接接触”的需求而产生的文字来说,语言是一种歧义更少、更加完善的表达方式。费孝通教授并不是反对文字下乡,而是认为,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并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迫切需要。如果说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那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下乡才变得更加有意义。从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来看,我们回过头再去品味费孝通教授的这些观点,我们会发现社会发展就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有社会需求的基础就会一步一步推动上层建筑的发展,文字亦是如此,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中国农村社会逐步有了文字交流的需求,再加上教育的不断普及,中国乡村的“文盲率”也大幅下降,也进一步反哺乡村社会的发展。

  四是关于礼治秩序。费孝通教授在论述“人治”和“法治”的时候,提到这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大多数人眼里的西方“法治”也是“人依法而治”,并非不存在人治的因素。中国传统社会也不是简单的所谓“人治”,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它是一个“礼治”的社会,是用“传统”来维持“礼治”。“传统”代表着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而又变化极小的社会,多数情况下只要依靠“传统”,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进而又让人们对“传统”产生一种敬畏感,这个又进一步衍生出了所谓的“礼”。它不靠外在权力来驱动,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一种主动行为了。当然,费孝通教授也指出,“礼治”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为前提,乡土社会具备这个前提,然而,现在社会的情况纷繁复杂,再用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已经无法保证还能那么行之有效了。其实,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有产物,结合中国今天的社会发展情况,我们再对“礼治”和“法治”这两个概念进行思考就会发现,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中国乡土的“礼治”有一定的关联。为什么中国社会不能套用西方的“法治”,那是因为中国有“礼治”的传统,我们现在提倡的建设法治国家与西方的“法治”不同,也是立足于国情需要,不能唯西方的“法治”是论,应对产生于中国本土的“法治”多一份客观,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

  全书由14篇小文章组成,大概6万余字,书中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道德礼治、宗族血缘等各方面入手,详细剖析了乡村社会的构造及伦理体系,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是发掘中华文化、研究基层农村的深刻内涵的经典作品。囿于时间限制,我仅就以上四个方面的个人心得感悟与大家分享,大家如若有兴趣,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好生品读,透过作者的视野,深刻感受下中国基层社会那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