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900字

admin2023-02-20 14:58:03.0读后感398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900字1


  寅虎岁末,面对浩浩荡荡的还乡大军,我不由得想起了《乡土中国》上说:“这些宣泄外出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是的,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从乡村到城市,从闭塞到繁华,从三线城市到二线城市、一线城市,这是走出的过程。特定的时候,他们又会像候鸟一样,飞回故乡,从都市到小城,从繁华到闭塞,从城市到乡村……一代人一代人这样一路还过去,都是要回到“乡土”二字上的。

  何为“乡土性”?乡土性就是“嗜土性”。

  土的原意是泥土,泥土是乡下人谋生的资源,中国人喜欢扎根土地,喜欢用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托尔斯泰在《论孔子的学说》中写道:中国人是庄稼汉,他们的皇帝自己也种田。”古代天子每年都会“亲耕”,以示对“三农”的重视和尊重,祈祷一年的好收成;知识分子和贵族崇尚田园,官员被贬了绝不去经商,而是回归田园;古代知识分子常常把“耕读传家”当座右铭。

  城市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记忆,但乡土却无处不在。

  进城的农民喜欢在阳台、院子、露台甚至花盆中种菜,有网友们说,看到片地,看到点土,就有种点什么的冲动,就算在茫茫南海的岛礁上,中国人也种了菜;南极中山站温室实验室内的蔬菜也长得生机勃勃;种完南极,你以为结束了?我们的征途在星辰大海!我们连太空都种了菜。在世界人民眼中,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印度小伙们自带歌舞属性,犹太人天生会做生意,非洲兄弟在RAP和体育方面自带外挂,勤劳的中国人都在努力种菜。

  我们向着阔大的世界走,精神却是永远依恋着乡土。你看,中国人到了世界各地,依然有对土地的亲近;城市生活虽然让我们比邻若天涯,但乡土培育出来的熟人社会依然存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在文化上我们其实并未走远。乡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乡土,是镌刻在骨子里的;乡土,切近而又遥远。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一书有理性的光辉,有人文的忧思,更有家国情怀,它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动脉,透析社会变化的原因。今日中国社会如何发展,明日中国如何进步,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除了“乡土性”,中华民族的其他特色,如“无讼”思想、“尊老爱幼”思想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发展。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能获得多元感受,看懂中国的“来龙去脉”。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900字2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古至今,农民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农民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也作出了极大贡献。

  乡土中国,用作者的话说,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乡土中国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中国社会。书中一共汇集了十四篇小论文来阐述这个概念。

  现实中,中国这样的“熟人社会”总会出现类似“谈钱伤感情”的论调,因为涉及到金钱的事,一到熟人这就分不清了。在费老的书中,他提到“集市”的存在意义正是避免熟人间论利益的尴尬,这样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也不无例外。熟人间借钱不打欠条,只是口头承诺;有问题不会走规定程序,更愿意托关系走熟人通道;商业合作也会下意识地避开朋友与亲人,另找他人……这是中国根深蒂固的乡土特性,类似“谈感情伤钱”的反常论调总会被当作笑谈,昙花一现地闪过又湮没于乡土本色中了。

  秋菊如此倔强,告到最后,依然是村邻熟悉的“人情”平息了她的这口气,而现代社会中的法治最后却弄巧成拙,将这一次平缓下来的关系再一次打破,他们两人之后的相处,自己已不敢想象。正如费老说的,强行推行法律和法庭的下乡,除非是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有所改革,否则“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当代社会的法院也是少有人光顾,在大家心目中,依然怀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谦和思想,问题私下解决就好,搬上法庭的话双方关系真算是破裂了,面子也被撕破了。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聚集的社会,绝大部分情况是,他们之间具有血缘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几个世代以前迁居到某个地方,繁衍生息。在许多地方往往可看到聚姓而居的情况,一个家族自己形成一个村落,从而有了李家庄、潘家园之类的地名。

  生活中,我们在读《乡土中国》时,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一次失败,只是证明我们成功的决心还够坚强。对我个人而言,乡土中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名著。查尔斯·史考伯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乡土中国这本书,妙不可言,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一幅中国上下五千年土地的现状。

  在最后,我想呼吁大家都来阅读一下这本书,我相信我们能对中国的土地之道有所了解,这条土地之道将适用于我们人生的大多数场景。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900字3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乡土本色“这一章,这一章是对全书的总论。在谈论到”乡土性“时,费孝通先生也总结出了三方面的特点:乡下人离不开泥土、不流动性、熟人社会三个特点,从而将整个基层社会的整体简洁的表达出来了。在阅读完这一章后,我对乡村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我也发现费孝通先生对于中国基层社会的描写,对于我国进行推进乡村振兴有着很大的帮助,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许多现有的素材,也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到更多有关基层社会人的生活习性和习俗,为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提供了许多的智慧。

  读完了《乡土中国》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从书中读出了费孝通先生文字背后的情怀:对斯土斯人殷殷回望的深切关怀,对吾国吾民舍我其谁的责任与担当。费孝通先生在写这本书时,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也因此走入农村,深入了解农村的许多现状,在书中,我可以看到许多诸如此类的语句:“我遇着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等。这些看似“小我”,实则关乎家国、民族“大我”的亲闻、亲见、亲历和亲悟的语句,在整篇文章中随处可遇。终其一生,费孝通先生都一直默默行走在中国的乡间小路上,企盼自己的文字能给这片地少人多、诸病丛生的土地带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在我国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全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特殊背景下,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己肩头的责任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中国,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根结于中国人的乡土情怀,也正是乡土情怀增加了我们的民族凝聚力,能让在积贫积弱中我们抵御外族侵略,能让我们的人民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让我们在不到百年时间重返世界之巅。作为青年大学生,我认为我们也应该从这样的思想中汲取信心与动力,将其化成自身建设的内聚力,在青年爱国、建国、强国的道路上展现属于自己的风采!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