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博弈论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5-10-31 15:51:00.0读后感4

  看完朱·弗登博格的《博弈论》之后,心里是五味杂陈的,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于经济学书本的刻板印象,也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来回摇摆。这本经典的博弈论教材详细地讲述了理论模型,还将这些理论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人感到博弈论的广泛运用以及其产生的影响。

  书中“理性人”的概念是理解博弈论的关键,它源自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也就是每一个参与者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弗登博格用一些很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夫妻争夺电视频道的博弈例子,丈夫想看体育频道,妻子想看连续剧。两个人都是利己的,所以就有了博弈。如果妻子觉得老公平时工作辛苦,主动让步,那也就没有博弈了,她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性人”。这个例子很好地体现了博弈论里理性和感性交织的复杂之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家庭里,夫妻之间相互妥协和争执、亲子之间互相交流和对抗、朋友之间相互帮忙和竞争也都是博弈。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学习好,孩子想要自由,想要被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策略,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的平衡状态,也就是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我们在这些博弈里做决定的时候,总会想着自己的利益,但也不能不顾及别人的感觉和需求。弗登博格的理论告诫我们理性、利己并不是唯一的决策标准,情感、道德也是重要的决策标准。
博弈论
  商场上的博弈论也无处不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伙伴之间的谈判、雇佣关系中的薪酬谈判等等。弗登博格的书主要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四个部分。这四种博弈类型以及对应的均衡定义是博弈论的骨架,但当我试图把这些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时,我发现自己面临的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把它们真正用在生活中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但并不意味着博弈论在生活中没用,恰恰是这本书教会了我用博弈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弗登博格并不认为理性人必须是彻底的利己者,他指出在很多情况下替对方着想、谋求双赢的策略反而是更有益的。在生意场上,适当地做出一些让步和妥协不仅可以赢得当下的一场博弈,也可以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博弈论的狭隘角度,重视人际关系与长远利益。

  书里关于“囚徒困境”的那段内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属于一个经典博弈模型,展现出个人理性同集体理性的矛盾。在这个模型里,两个嫌犯如果都保持沉默,那么他们都会得到轻判;如果两个嫌犯都坦白了,那么他们就会被重判;但是如果一个嫌犯坦白另一个嫌犯沉默,那么那个坦白的嫌犯就会释放,而那个沉默的嫌犯会被重判。这个模型很好地揭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与集体利益的矛盾。这样的冲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公司之间为了争夺市场而展开的价格战,国家之间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引发的军备竞赛,环境保护方面不同国家采取的不同政策等等都是囚徒困境的例子。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博弈论的应用变得非常重要。从囚徒困境到纳什均衡再到协和博弈,每一个都道破了人的行为背后的选择。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了解到了人类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且复杂的,知道了怎样在各种各样的博弈中找到最佳的策略。

  博弈论的魅力在于教会我们怎么去权衡竞争与合作、怎么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作出最正确的选择。从博弈论的角度更清楚的看见人与人的互动,背后的想法和策略真的学到了很多。正如书中所说,博弈是人的博弈,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只有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