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2000字

admin2022-12-30 14:47:26.0读书笔记2077

  最近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于老师在文中娓娓道来,从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四个方面,阐述了他对语文教学方法上独特的见解。

  在第一辑中,于老师谈到“语文教育,应该为孩子留下什么”,于老师说道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强调教师对学生重要影响,语文教育要一只眼睛盯着“语文”,另一只眼睛盯着“人”。在这一部分,于老师重点论述了潜移默化、耳闻目染的巨大力量,语文教育是慢工出细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落实教学相长,懂得“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的道理。这强调了教师的巨大作用。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应该有一桶水”。我想作为教师“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有源源不断的一泓活水,才能浇灌生命之花。

  在第二辑中,于永正老师谈到“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谈到语文的教学方法并不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和作文。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联系实际来说,我现在带的是一年级的学生,正是孩子培养语感的起始阶段。为培养学生往后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往后的背书速度,在此阶段我更加重视对学生诵读兴趣的培养,培养他们大声地朗读书本中儿歌的习惯。在字词方面,于老师在书中写到,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较少。面对这个问题,于老师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听写的方法,即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讨论,实在拿不准的,查阅书本或向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格外深刻,也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我在教学中,也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利用汉字演变的故事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主动识记课后生字,教会他们识字方法,讲授书写的笔顺规则,引导学生用课后生字组词和造句,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编故事,以此来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方面,于老师指出,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和实践中”形成,而不是教出来的。语文之教学,要在学习中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用于阅读和感悟。古人云:“开卷有益”。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勤于阅读,吸收他人的智慧与旁人的经验。作为年轻教师,应该多读教育书籍,从名师身上学教学技巧,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和完善自己。才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才能更好的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活动中,我会从“少做题,多读书”为出发点,缩减机械性作业,把学生的时间空出来用于阅读。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以下安排:

  1.每天增加30分钟左右的阅读任务。

  2.每天的阅读做好阅读卡的填写。

  3.充实班级读书角,设置2名图书管理员。

  4.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

  5.设置读书之星。

  6.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积极动员老师家长参与进来,并以身作则。

  在第三辑中,于老师谈到“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强调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对于语文的教学来说,一节新课的导入,过程中增加表演环节、拓展延伸、“多元解读”等等,都非常重要。为此,于老师在书中阐述道: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载体,听说读写则是要语文课程应该教给孩子的基本的素养,但四者又不是均等的,语文的教学始终要以读写为重。

  第四辑于老师主要论述了作文教学。于老师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一盆盛开的鲜花、电动玩具狗、扔在地上的面包等等,入情入境的描述,学生的语言随之丰富。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也皆“文章”。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于老师如是说;学生喜欢他的作文课,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他喜欢作文。于老师自己对作文情有独钟,时常动笔写,用心思考,因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更为得心应手。其次,于老师从读小就养成了动笔的习惯,也因而养成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老师的发现多,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就多;老师思路开阔,学生的思路就开阔。最后,于老师非常重视作文批改和评讲,批改的过程更是将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点拨出来。

  此外,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关于“微笑教学”,于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诙谐的谈吐。于老师的观点也让我非常钦佩。对孩子来说,更喜欢听到表扬而不是批评。不恰当的批评会拉远师生间的心里距离。遇到问题时,微笑面对,或许才是问题解决的良策。微笑面对,展示了教师的美德,是知识和能力的体现。老师宽容对待学生,他们才会由衷地喜欢上老师,学科成绩的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总言之,用于老师的话来说,语文很简单,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大道至简,语文也是如此。教之能力需要我们老师自己去修炼,教之良策,还需我们老师自己去参透。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