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大集读后感800字
读完杨鹁老师的《逛大集》,我合上书页,脑海里不禁响起熟悉的吆喝声——“冰糖葫芦嘞!”“香甜软糯的糖炒栗子!”这不就是我们镇上年集的声音吗?
《逛大集》里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多像去年跟着奶奶赶集的我啊!她好奇地东张西望,我也是这样,总觉得眼睛不够用。书里画了那么多摊位:卖红春联的老爷爷、吹糖人的叔叔、摆满布老虎的奶奶……每一个画面都让我想起我们镇上的年集。
农历腊月二十八是我们镇上的年集,简直是人山人海!有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爷爷,他们慢悠悠地走着,和熟人热情地打着招呼;有年轻漂亮的阿姨,她们精心挑选着漂亮的衣服;还有像我一样蹦蹦跳跳的小朋友,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

可是今年赶集时,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卖糖画的张爷爷摊位前挤满了人,可他明明可以用机器做出更漂亮的图案,却坚持亲手一勺一勺地画。妈妈说要买工厂生产的“打春鸡”,奶奶却非要买老奶奶手工缝制的,我问奶奶为什么,奶奶笑着说:“机器做的美是美,可是没有手上的温度啊。”
“手上的温度”——这个词突然让我明白了《逛大集》里藏着的秘密。杨鹁老师画的不是热闹,而是温度!那些亲手写的福字、剪的窗花、捏的面人,之所以让人感到温暖,是因为制作的人把心意都放在了里面。就像妈妈做饭时,总是记得我不爱吃胡萝卜;就像爸爸修我的玩具车时,特别认真仔细。这份心意,机器怎么会有呢?
现在镇上有了大超市,什么东西都能买到。可是每年过年,大家还是喜欢去年集上挤一挤。也许就是因为,我们想要的不仅是东西,更是那份热乎乎的人情味。卖糖果的阿姨会多给我一块,修鞋的老爷爷会讲他年轻时的故事,这些都是在超市里遇不到的。
读了《逛大集》,我再去年集时,学会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我看到的不只是商品,更是背后的故事:那位编竹筐的老爷爷手法多么灵巧,做糖人的叔叔怎样一口气吹出小老鼠。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传承了很久的智慧,是书里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赶大集不只是买东西,还是在参观活的历史博物馆呢!
谢谢杨鹁老师,用一本绘本教会我发现身边的宝藏。现在的我更加喜欢热闹的年集了,而且我还多了一个任务——当爸爸妈妈的小导游,给他们讲解每个摊位后面的故事。如果你也来我们镇上年集,说不定能遇见我呢!我会带你去找最有温度的宝贝,告诉你热闹里的温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