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陶渊明传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5-08-18 20:01:35.0读后感3

  陶渊明是晋朝时的一个隐士,他有时候过田园生活,而有时候又出去致仕,大部分时候他都是因为没钱了才会出去做官。然而他做了官之后又会觉得不自由,因此就会辞职,然后继续回到田园生活。

  那么陶渊明对于晋室到底是怎样一种态度呢?首先,从陶渊明每次致仕后都会退回田园的角度来看,他是不忠于晋室的。从书中讲的另外一个方向也可以证明,那就是从他仰慕的人来看。他仰慕的人是陶侃和孟嘉。陶侃是陶渊明外祖母的父亲,也可能是他的曾祖,而孟嘉则是陶渊明的外祖。这两个人之中,陶侃曾想要篡夺晋朝王位,而孟嘉则依附了一个几乎篡位成功的军人——桓温。这样就可以解释了:他仰慕两个不忠于晋朝的人,那他本身肯定也不会忠于晋朝,所以说他出去做官仅仅只是为了钱。

  陶渊明出生的时候,正是军阀迭出、压制士族的时期。他本人也有氏族的文化修养,因此他心中深深怀有一股怀古的悲情,希望回到那个氏族鼎盛的时期。所以陶渊明的诗中有很多批判的成分。而他自己因为过惯了田园生活,也能理解农民的穷苦,所以他的诗中也会有像《悯农》一样的作品。这个时代还同时生出了许多艺术家,比如王羲之、戴逵、顾恺之、宗炳等人,他自己的艺术造诣也很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在幼时家境还比较好,他的祖父做过太守,家里也不算穷困。但是随着他逐渐长大,家庭也逐渐没落。到了二十岁时,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积蓄了。原因是这一段时间里发生了许多次天灾人祸,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陶渊明早期受到的教育是国家教育,但这种儒家教育也不纯正,混入了道家的思想。因此陶渊明是介于士与隐士之间的人,既不能完全遁世,又做不了大官。从书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像长沮、桀溺那样的人。

  到了二十九岁上下,他就开始了动荡的生活,在田园和致仕之间来回摇摆。他二十九岁时已经穷困到不能耕种了,所以就出去做官,而做的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官:祭酒。做了不到两年,他又回到了田园。六七年之后,他又做了镇军参军,但一做官马上又后悔了。然而田园生活也不能自给自足,于是他便想到政治中心——江陵。去了之后,他又很后悔,做了不到两个月的官便又回到田园。就这样摇摆不定,直到四十一岁,他写下《归去来兮辞》,才明确了自己的政治态度——田园耕种,从此退隐不出。但他对政治还是有所关注,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态度隐藏了起来,并且自此不再致仕。

  公元406年的上半年,他家的房子遇火被烧,只能暂住船上。到了秋天,他找到新居,才搬离船上。他在田园隐居时也写过几篇类似自传的文章,如《五柳先生传》等。而他创作的《桃花源记》,正是他精神的向往之地。那里民风淳朴,没有勾心斗角、阴险狡诈的政治斗争,生活比较原始,人人自耕自足。

  陶渊明在六十二岁时病逝。他在生病时已经穷困潦倒,但仍不肯接受改朝换代后的俸米,也不肯受“嗟来之食”。原因在于他自有一股清逸之气,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

  我觉得陶渊明是一个很高傲的人,不愿受到束缚,但他却又无时无刻不受到束缚。正如每个人都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得到自由。那么陶渊明想要的是什么呢?陶渊明其实是一个比较淳朴的人,他想要的,正如他表现出来的那样,就是不受任何束缚,在田园中过隐居生活,享天伦之乐。然而,他受到最大的束缚就是钱。因为无法完全自给自足,他才会陷入这样的困境。而如何实现自给自足,其实是一个数学问题,就不展开了。我觉得陶渊明是一个有傲骨、比较单纯的人。那么他是否能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看起来是不行的。因为他多次为忧患所迫而去做官。但我们也无法确定,他是否是真的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才不得不做官。所以,我们暂时保留这样的观点:陶渊明是一个从儒学意义上可以安贫乐道的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