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孤独读书笔记2000字
“孤独,是个伪命题,是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这是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先生在《恰如其分的孤独》一文中前言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如同书的题目一样,瞬间勾起内心中对孤独的无尽回忆。也许是站在热闹的街市却找不到归属感时的寂寞,也许是独享一时静谧时的满足。也许……就在这也许的纠结里我打开了阅读,也打开了一份与孤独相拥的教育实践之旅。
一、被动孤独笼罩下的童年
胡慎之先生在书中提到:一个人的核心价值感主要包括四点:存在感、价值感、归属感和掌控感。核心价值感出了问题,便会产生不同的孤独感。因此也产生出不同的孤独感,比如自卑下的孤独感、忽视中的不被回应的体验、讨好经历中的心酸等。了解孤独的本质,才能与孤独温暖相拥。
三年级的滨,生活在一个特殊的重组家庭,十岁的他,母亲已55岁高龄,为了维持生计,整日在水果摊前忙碌。姐姐因沉迷手机休学在家,父母频繁的争吵声,让这个家失去了应有的温暖。严重缺乏关爱与关注的滨如同置身于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强烈地感受着难以言表的被动孤独。正如胡先生所言:“被动孤独就是感觉到自己被边缘化,有点类似于被所有的人排斥,觉得没有人喜欢我。”滨就像被遗落在角落里的孩子,深陷被动孤独的泥沼之中。
每天清晨,上学便成了一场“战争”。母亲一边要赶去出摊,一边还要费力地拽着哭闹挣扎的滨。好几次,母亲好不容易把他拉到巷口,他却趁母亲不注意,转身就跑,一头扎进附近的小巷子里。等母亲找到他时,他正躲在角落里,专注地玩着手机游戏,那小小的屏幕,成了他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他在手机里的虚拟世界中,寻找着在现实生活里得不到的关注与成就感。
然而,一踏入校园,滨就像变了一个人,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绝对没有一丝逾矩之处。还记得那次语文课上,老师讲述一篇感人的童话故事,滨听得全神贯注,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当老师提问时,他怯生生地举起了手,声音虽小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老师表扬了他,我也看到了他那微微上翘的嘴角。课后,我又冲他竖起了一个大拇指,我看到他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那是对被认可的强烈渴望。学校的规则与秩序,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让他在孤独的世界里,触摸到了一丝温暖。
二、孤独灵魂的相互吸引与改变
在班级里,滨遇到了泽。泽是个让老师们头疼的孩子,他自制力差,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起冲突,甚至动手打人。因为这些行为,学习好的同学都躲着他,他在班级里十分孤独。虽然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爱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但他总感觉仅差一岁的妹妹在家中受到的关注比他要多得多。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存在感。对于同样孤独的滨,泽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因为在泽心中,滨认真学习的模样、遵守纪律的态度,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就如同哪吒与敖丙,各有各的不同,却各有各的追求。为此,我将二人拉到了一起,希望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
最初,滨对泽的靠近有些不知所措,他习惯了独来独往,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份热情。但泽没有放弃,每天下课都会跑到滨的座位旁,拉着他聊天,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有一次课间,泽神秘兮兮地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果,递给滨说:“这是我最喜欢的糖,给你一颗!”滨犹豫了一下,接过糖果,小声说了句“谢谢”。从那之后,他们的关系渐渐亲密起来,就如同哪吒和敖丙般彼此信任,相互温暖。
相处的过程中,泽慢慢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再也不像从前一般,和同学之间一点即着。有一次,有一个同学不小心撞到了泽,要是以前,泽肯定会大动拳脚,可这次,他只是皱了皱眉头,说了句“小心点”。而滨在泽的感染下,也变得开朗了许多。班级组织运动会,泽鼓励滨报名参加跑步比赛,滨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勇敢地站在了起跑线上。当他冲过终点的那一刻,他兴奋地和泽拥抱在一起,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们就像书中所说的“生命合伙人”,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对抗孤独的勇气和力量。
三、波折与温暖带来的成长转机
成长的道路总是充满波折,滨和泽的友谊也经历了考验。有段时间,家庭矛盾的加剧,让滨再次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与迷茫之中。他连续四天没来上学,把自己关在家里。泽得知后,每天中午都会准时打电话给滨,电话铃声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响起,滨却蜷缩在角落里,不敢接听。他害怕面对现实,害怕再次被孤独吞噬。
第五天,在母亲的强迫下,滨终于回到了学校。他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走进我的办公室,心里充满了忐忑,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什么。那天,泽也在我的办公室,还没等我开口,泽就冲到滨的面前,紧紧地拉着滨的手,真诚地说:“我想你了。”看着眼眶瞬间变红的滨,我也受到了触动,轻轻地走到滨身边,抚摸着他的头,温柔地说:“我也想你了。”一瞬间,滨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压抑已久的情绪,在这两句充满关爱的话语中彻底释放。
这之后,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不仅在学习上更加努力,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在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个同学对题目理解困难,滨耐心地给他讲解,一遍又一遍,直到同学明白为止。看到滨的变化,我倍感欣慰。我继续关注着他的成长,经常在课堂上表扬他,给他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我多次与滨的家长沟通,和他们一起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慢慢地,家里的争吵声少了,母亲也开始抽出更多时间陪伴滨,姐姐也在家人的鼓励下,尝试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虽然滨依然会有不想上学的情况,但因为泽的那一遍又一遍地“想你了,你快来吧”“想你了,你不来我又犯错了”,他主动上学的时间越来越多……
胡慎之在书中提到:“追溯现在的困境与自己的哪些成长经历有关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它是为了处理它,而不是抱怨过去,抱怨他人。”滨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内心的孤独,用爱和理解为他们驱散阴霾。每一个孤独的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被温暖,只要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与引导,他们就能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拥抱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