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1500字
读完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就像是做了一个美丽的梦:额尔古纳河缓缓流淌,阿拉齐山静静耸立,原始森林一眼望不到边,缕缕薄雾在林间飘荡,树下苔藓遍布,鸟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叫,美丽的驯鹿悠闲觅食……而当梦醒后,这一切都如同烟雾般飘散,消失得无影无踪。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关于生命与自然、信仰与爱的伟大史诗,作者以其特有的细腻笔触,生动勾勒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沧桑变迁,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将这个民族的勤劳勇敢、刚毅不屈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读完整本书,身心还沉浸在书中所描绘的令人神往的世界,书中的人物也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有说有笑,正缓缓向你走来。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恍然有点像读王维的诗,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唯美空灵之感。迟老师虽不是诗人,但比诗人更浪漫;虽不是画家,但比画家更高明,她用文字勾画出每个读者心中不一样的人间仙境。
这本书引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我这一生能健康地活到九十岁,证明我没有选错医生,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这是小说中“我”的自述,也是作者对大自然最高的赞美。鄂温克人的祖先从遥远的贝加尔湖迁居于此,和高山、河流、森林、草地和谐共存。大自然给鄂温克人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他们以喂养驯鹿、捕猎为生,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生活。这种生活,就好比是世外桃源,让人无限神往。他们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从不肆意破坏环境,每次迁徙,都把遗留的垃圾处理得干干净净,尽量保持生态的原貌。他们捕获猎物,食用前总要祭拜神灵,以示虔诚。
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人们开发力度的加大,大批的树木被砍伐,森林被毁坏,他们的生存空间逐渐压缩,驯鹿数量不断减少,捕获的猎物也越来越少。而这种肆意的破坏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惩罚,一场空前火灾让整个森林遭受了巨大损失,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生存之本,衣食之源,让人类繁衍生息,繁荣发展,而人类如果一味贪婪地索取,不加节制,必将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我喜欢这部小说,还在于它展现出鄂温克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作为最后一个部落酋长的女人,“我”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亲人、族人一个个离去,林克、列娜、拉吉达、鲁尼、妮浩、伊芙琳、达西……每读几页书,就会有一个人死去,或因为疾病,或因为意外,让人倍感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无常。但是,看惯了太多的生死之后,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悲伤,就如同小鸟飞离巢穴,像风儿吹落树叶一样自然。面对生死,他们的坦然和豁达让人由衷敬佩,正如书中所写:“该走的终归要走,该留的也赶不走。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一样的,你以为用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人生在世,各种灾祸和意外常常不期而至,甚至夺取生命,我们不可逆转,但因此而悲观消极,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那人生将会黯淡无光,只有归途。我们要向鄂温克族人学习,从容地看待生死,看待生命中的每一次磨难,尊重生命,让生命静静地绽放光彩。
小时候在农村,无忧无虑地生活,而随着年龄渐长,又开始向往城里的生活;而一旦在城里生活久了,在城市的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中常常迷失自我,又开始怀念起家乡,正所谓“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人生经常会陷入矛盾的怪圈而不知所措,这时,我们不妨学习鄂温克人的豁达和达观,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看淡生死,笑对人生,放下心中的执念,寻求心灵的安宁,何处都是吾乡。
当我们被生活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当我们面对命运的不公与苦难时,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去欣赏额尔古纳河的沉稳与平静,去领略阿拉齐山的伟岸与雄浑,去聆听林间驯鹿的呦呦鹿鸣,去品尝桦树汁的甘甜和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