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
初读鲍鹏山教授的《好的教育》,恍若推开一扇尘封已久的窗,迎面而来的是久违的教育原野。这里没有轰鸣的机械声,没有标准化的模具,只有草木生长的气息与溪流奔涌的韵律。作者以学者之智与师者之仁,将教育的本质娓娓道来,令人不禁掩卷长思: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究竟丢失了教育的哪一缕魂魄?
一、教育:从流水线的规训到灵魂的唤醒
鲍鹏山在书中痛陈“教育工业化”之弊,将标准答案比作“思想的裹脚布”,又以庄子“浑沌开窍”的寓言警醒世人:过度规训终将扼杀生命的灵性。这让我想起班上的数学课代表总爱追问数学老师“公式为何必须如此推导”的男孩小林。某日,我路过教室看到数学老师默许他用漫画图解三角函数,那些曾被红笔圈出的“错误”,竟化作黑板上一幅《数学江湖图》。当正弦曲线成了侠客手中的剑,余弦定理化作江湖门派的密语时,全班沸腾了。鲍鹏山所言极是:“教育应是春风化雨的滋养,而非车床打磨的酷刑。”原来,真正的教育者从不是流水线上的质检员,而是荒野中的护林人——他们不执着于修剪枝桠,而是静候每棵树找到自己的天空。
二、经典:从考点的囚徒到生命的对话者
书中对《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场景的还原,如一道惊雷劈开了我固化已久的认知。那些被切割成考点的经典,在鲍鹏山的笔下竟化作孔子与弟子踏青时的笑语。受此启发,我在课堂发起“经典重生计划”:让学生用短视频演绎英文版世界名著,当看到班里平时羞于开口的学生努力的追问单词发音,在默默的琢磨肢体语言,并且声情并茂的把名著表达出来时,我突然顿悟了——原来经典从未死去,它们只是沉睡在试卷的褶皱里,等待一场与鲜活生命的重逢。
三、教师:从燃烧的蜡烛到持灯的引渡人
鲍鹏山对教师角色的诠释直击心灵。他反对“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情叙事,提出“教育者当如持灯人,既要照亮前路,亦需温暖自身”。这让我想起高中时的历史老师老周:他总揣着一套青瓷茶具进教室,讲完楚汉鸿门宴,便与学生共饮一壶碧螺春。茶香氤氲中,他轻叩杯沿:“若你是范增,会摔玉斗还是续茶?”多年后,我仍记得那个午后——考点早已模糊,但那杯茶的温度却烙在记忆里。如今我也在课后增设“心灵茶寮”,听学生聊电竞热血的酣畅、容貌焦虑的苦涩。渐渐地,我懂得:教育最动人的力量,往往藏在这些“无用”的絮语中。
四、成长:从逆水行舟到静水流深
书中最令我动容的,是老教师记录自闭症儿童小舟三年蜕变的故事。从撕碎作业本到画出第一朵鸢尾花,从蜷缩墙角到悄悄为同学递橡皮……这让我凝视办公室墙上“逆水行舟”的标语良久。鲍鹏山说得极妙:“教育需要农夫般的耐心,而非纤夫的蛮力。”当我将“分数排名表”换成“成长手账”,那个总考最后一名的孩子,默默交来半本《班级绿植观察录》。翻开泛黄的纸页,凌霄花的攀援、多肉的发芽被他描摹得纤毫毕现,页脚还工整抄写着汪曾祺的句子:“人间草木深,我心桃花源。”原来教育的真谛,恰似山涧溪流——不必喧嚣奔腾,只需静静浸润生命的根系。
结语:教育的灯火与生命的原野
合上书页时,暮色正为教室的《论语》墙镀上金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字迹在光影中浮动,恍若千年前孔门弟子诵读时的吐息。鲍鹏山用这本书告诉我们:好的教育从不以填满知识的箩筐为荣,而是以点燃心灯为志;它不承诺将人推向成功的塔尖,却誓要守护生命的完整性。就像校园里那棵百年银杏——有人赞它秋日金叶铺天盖地,却少有人注意,每一片叶子舒展的姿态都迥然不同。或许这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让每个灵魂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从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