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好的教育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2-10-25 14:29:16.0读后感488

  感谢学校能有机会让我接触到这么好的书,收到学校赠送给我们的这本书捧在手中,有一种莫名的虔诚感和敬畏感,上个月开始就拜读了鲍鹏山老师的《好的教育》,鲍老师的书总是那么浅显易懂,深入人心,总能拨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一根弦,看过这本《好的教育》以后,自己对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天我将从好的教育人类追问、好的教育的构成要素、什么是好教材-基于育人导向和文本选择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方面来谈。

  一、好的教育人类追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在教育思想史上有无数的思想家、教育家给出过自己的回答。

  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谈到,“受过教育的人”是心灵发生转向的人,就是我们的心灵从低处转向高处,从虚假转向真实,从黑暗转向光明。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关注的是高处、真实处、光明处,他就算受过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

  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坚决反对教育和生活的脱离,认为教育就是要提高行动主体不断适应环境的能力。

  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把求真知、做真人作为美好教育的根本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力。

  当代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提出,好的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促使一个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并给予他们服务这个社会的本领。

  显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的人关于“好的教育”的标准认识是不一样的。虽然如此,我觉得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也有一些内涵是共识性的。

  二、好的教育的构成要素

  读了鲍老师的《好的教育》,我比较赞同以下几个观点:
好的教育
  (一)好的教育必须注重传承传统经典,回归教育本质

  鲍老师从《论语》出发,对教育的目标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好的教育是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教育,而不是某些功能性的教育。教育的两大使命是:传承文化,传授技术。传承文化,这是教育从人类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具有的本质性的最原始的使命。这里的传承文化,不单只是记住文化和知识,而是通过文化使人文明化,如果我们不传承文化,人类的行为就没法文明化。传授技术,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技术,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我们今天的教育重点就放到了第二个,增加新知识,把新的科学和技术不断推向进步,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

  (二)好的教育必然要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在目前的“双减”政策下,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何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鲍老师说: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他的知识宽度,而是他的判断力和精神高度。判断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鲍老师用兴、观、群、怨四个字把最好的教育概扩出来了:

  “兴”是唤醒,就是我们要让一个人通过教育被唤醒,要让他的内心充满生命力,产生渴望做事的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培养他的家国情怀。

  “观”就是看,你要能够博览群书,你要能够理解艺术,理解人类文化史上的成果,要提升阅读量,提升理解能力,这是“观”的内涵。

  “群”就是你要有社会责任感、群体意识,你要有对社区、国家负责的精神,这是“群”的内涵。

  “怨”就是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你会对现实有一些不同意见,并且通过教育来给出一个正确的方向引领。好的教育让人本身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理智变得更健全,这样一种主体性的、完善的教育。

  好的教育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们有担当和使命感,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素质。

  (三)好的教育对教师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的人才能做老师。如果一个老师只是传授学生知识,那么他迟早会被淘汰。而我们大部分人所理解的温故而知新,都理解错了。温故是说知识,而知新,是能够对这个世界上层出不穷的新事作出的判断。一个有知识且有判断力的人才能做老师。

  三、什么是好教材

  ——基于育人导向和文本选择的三个条件

  《好的教育》第五问——什么是好教材,鲍老师从育人导向和文本选择两方面提出好的基础教材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一)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好的教材第一要素就是要体现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简单的几个字: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这几个字与现在的社会主义24字核心价值观也是相对应的。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教材,才能给教育教学正确的方向,从而实现建立道德信仰、培养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气息、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我们实验小学以“根植中华做行至世界的现代少年”为育人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之根,培养具有民族气质的中国少年,一个具有民族精神、有道德信仰的人才能行至世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需要在教材上有所体现的,教材上有,老师会更用心的去钻研、去对教材进行文本解读。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双重渗透,这些价值观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人过程。

  (二)好的教材必须是经典的汉语

  经典的汉语,要求经典的作者和经典的内容。当然,这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二流三流的作者能写出一流的文字?这好像不大可能。汉语非常典雅、非常高贵、非常美。如果一个人都没有机会接触这么典雅高贵的文字,他又如何分辨文字的好坏呢?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有责任提高孩子们语言的鉴赏力。因此鲍老师指出:语文教材应该有一个底线,就是选择最经典的一流作家的文字。只有读最经典的汉语,才能培养纯正、良好的语感,培养语言的艺术鉴别力和创造力,学生将来写文章,才会运用典雅的语言、高贵的语言。

  (三)好的教材总量适中

  针对总量适中这一要素,鲍老师首推“四书”。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鲍老师在参加小学教师的示范课大会时,一首《咏鹅》,教了50分钟,这首简单诗歌里有多少值得挖掘的价值?学生背下来,对他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并没有多大的提升。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最需要打基础的阶段,我们要给孩子最有价值、有文化底蕴的东西。

  好的教材,需要根据课程目标,直击学科核心素养来确定。核心素养的精髓就在于真实性,何为真实性?就是我们的目标是要指向于提升学生解决现实世界问题。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力,能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是解决现实世界中很多问题的基础。我想,好的教材不仅仅是书本,它更应该是一篇教案,一个课件、一个微课,同时还应该是教师,教师的认知、情感、人格也是学生很好的课程。时代在进步,我们在进步,只有在传承中不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才能让我们不断地筛选好的教材,才能培养好下一代。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相信我们不忘初心,定能实现好的教育。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