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读后感800字

admin2023-02-14 15:21:21.0读后感399

  天下只有庸常之辈既没有美名,也没有骂名。如果有人能让全天下人恨他,那他一定是盖世奸雄;如果有人能让全天下人爱他,那他可算盖世豪杰。李鸿章为世间推崇,是因为洋务,但被世人唾弃,也是因为洋务。

  我想传记的诱人之处,不在记事,在于论⼈。可能写传记的人都力求以最公允的眼光去评价所要论述之⼈,却又难免因为自己的情感而稍有倾向。这也正是传记之美。梁启超在这本传记第一句就写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大概就是不愿毁誉失衡。梁启超对李鸿章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不学无数,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书中在众人贬李之时对其维护,在人赞李之处加以指责,我想并不是梁启超先生故意创新,大概是伟人之见,大抵见人之所未见。
李鸿章传
  在洋务方面李鸿章具体做了两件:第一就是军事事务,购买战船武器、制造船只炮台;第二是商务事务,开设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等,虽然期间兴办洋学堂、派留学生,但都是为军事和外交服务。李鸿章的优点便是了解西洋人的长处,就是这些而已。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不学无术”,洋务运动中只知道军事,却不知道民政,知道外交,却不知道内政。同时期欧洲各国改革推陈出新,实行新政,而李鸿章身居高位却不能对上劝说皇帝指挥百官,对下不能号召全民发动群众。所以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而非造时势的英雄,像李鸿章这样的人,只不过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点。

  管仲、商鞅、王猛、张居正以上四位可以把控政治局势,想必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从容面对。而李鸿章,只是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点,他只会一味地处理问题却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但他却是个赤胆忠心的人,当时将近80高龄重病的李鸿章,仍在四处奔波处理政事,最后在处理与俄国的条约中逝世。不得不说,此等官员,仍是朝中之豪杰。他看到了唯有变法才能自强,却被顽固党束缚,纵使身在高位,却又无能为力,看着祖国被日益蚕食,却束手无策。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是一句惊醒,让我们不要盲目以成败论是非功过,也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勇气和判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