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3-02-14 15:14:17.0读后感409

  大国泱泱,沧海桑田,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曾经辉煌的理想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尽头。

  初看书名,万历十五年,1587,明万历十五年的中国。脑海里实在找不到发生了什么大事,走进这本著作,才意识到这个外强中干的大帝国竟走上了覆灭的末路,事物的发展总是能在毫末之间寻出端倪,在这平淡无奇的一年里看似偶然但潜在的种种矛盾之间的不断激化,已经暗示着明朝的衰亡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无法避免。

  这是被制度主宰的悲哀的命运。每个人都在追寻心中的理想,但最后一切努力却都付诸东流。

  在这平淡的岁月里,统治者并非皇帝,而是以儒道为核心的文官集团,虽称公仆,实系主人。这是区别于历代王朝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它的端倪也毫无掩饰地展现出来,所谓的儒道成为标准,这导致文官们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屡屡出现,皇帝受限,开始变得昏庸无能,以这样的统治集团和统治方式来治理国家,这无疑是为明朝走向覆灭铺好了路。一个单纯以社会伦理常纲来实现统治目的而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标准的国家,只会是倒退的。
万历十五年
  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废掉了丞相,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而他并没有为他无能的后代子孙考虑过,也没有想到在王朝的后期,文官集团会是凌驾于皇帝头上的真正主宰者。书中万历皇帝曾经励精图治,但却难敌强大的文官集团,他想要有所作为,却因无法改变顽固的国家政体而选择了庸碌无为。他开始懈政怠政,而一个王朝往往随着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他,想来他也是力不从心,束手无策罢!

  读到张居正,我更是感慨当时的世态炎凉。张居正改革在于肃清文官机构的作风,有生之日,他可以利用自身权势压制批评者,但却没想到十年心血改革,只因身故,一切的努力便付之东流,最后落得悲惨结局。并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无不受到牵连,甚至是戚继光这样的民族英雄也无能逃脱,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说到底,再有能力的内阁也不能改变这一帝国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僵化体制。明朝从历史中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后,发展成为了一个重文轻武的帝国,实际控制国家发展的其实是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正所谓寡不敌众,任何人的思想如果与这个集团相违背,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在这种畸形的社会条件下,像海瑞,戚继光,李贽这样的人不为朝廷所接受,也为注定。这何曾不是一种无奈的悲哀。

  明朝故事的悲剧早已随着历史的长河匆匆飘去四五百年,反观当下,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这是一个正在加速的时代,这固然催化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让世界变得更加浮躁,思想似乎并没有像科学技术发展一样充满活力,这也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警醒。历史无法改变,那我们是否应该以几百年前这片土地上四海升平却走向末路的大明帝国为鉴,在如今纷乱错杂的社会现实中反复琢磨,认清事实,防范于未然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