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000字

admin2023-02-02 14:42:02.0读后感34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经典,共同成长。寒假中,根据工作室主持人孟秀华老师确定的假期阅读书单,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该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著之一,书中给予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既是教师育人的理念指引,又是教学实践的行动指南。书中每一条建议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既有鲜活的教育案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给予我们深刻的思想启迪。

  在书香的浸染和文字的咀嚼中,让我们慢慢步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境。

  这本书朴素的文字中透露出无比高明的教育智慧,我深切感受到简单的文字中蕴藏着无比睿智的教育思想。虽然书还没有读完,但是在阅读每一条建议之后,我经常掩卷沉思,平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却折射出不平凡教育真谛。这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教育经典之作,经常萦绕在我脑际的关键词不时冲击着我的内心。现在细细想来,诸如阅读、劳动、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兴趣的奥秘、思维的培养、爱国主义等这些词汇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积淀和历史检验,与现阶段我们国家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和2022版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培育是一脉相承的,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我坚信,在和教育大师的心灵对话中,我们会找到重新出发投身教育事业的理由。下面,信手拈来几个关键词,谈一谈自己肤浅的阅读感悟。

  一、兴趣的奥秘

  第25条建议“兴趣的奥秘何在”指出:“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次萌芽,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和分析实例的方法中。”“通过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体验到理智高于事例和现象的感觉,这也是兴趣的源泉”。

  兴趣的奥秘何在?如何争取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这是我们数学老师常常扪心自问,却又永远找不到正确的答案,心中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

  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老师的建议是:兴趣的源泉藏在思维的深处,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探索者。

  是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兴趣,而兴趣来自于体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尽可能的设计多层次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去体验,去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和快乐感,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提升学习的兴趣。

  二、阅读的分量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从多个角度不断谈到阅读的重要,他多次倡导学生要阅读文学作品、爱国主义教育书籍、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科技读物和科普文献;他反复强调:流利、有意识地阅读,有感情地阅读和默读,是在课堂上完善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
给教师的建议
  对于教师来说,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阅读对于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涵养专业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教师认为,教师平时工作劳动的强度很大,还有家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羁绊,没有空闲时间阅读书籍。时间从哪里来?不能等,不能靠,更不会是别人的施舍。书中讲述了一位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别人问他花了多长时间备课,他告诉大家:“我一生都在准备这节课……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大概只用了15分钟。”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要天天与书为伴,终生以书为友。阅读如潺潺的小溪流动,不断充实着思想的河流。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深切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的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到那个时候,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

  对于学生来说,愈是困难的学生,就愈需要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就是让枯燥的练习穿上了有趣的故事外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并主动深入地思考。反观我们的教学,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和个性化地阅读很少,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教学中注重题海战术,忽视在阅读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教会儿童学习首先要教会儿童熟练的读和写。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的有表情的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学生没有学会正确无误的书写,那么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要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教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础。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视线无法触及的地方,文字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阅读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阅读可以让学生准确识别数量关系,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阅读可以助力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使人启智,阅读让人明理,我们且行且坚持。

  三、劳动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反复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他说的劳动,指的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劳动的价值在于启迪心智,发展个性和特长,涵养吃苦耐劳的品格,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反对单一的“死记硬背”,而是强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深蒂固地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整个的过程包括记忆、理解、思考、分析等环节。他在建议中说:“儿童只有在养成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习惯条件下,脑力劳动才可能成为儿童喜爱的事情。小学的任务就是逐渐地使儿童养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应当使儿童懂得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本质,那就是:要努力地开动脑筋,要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可以发展智慧,全面育人。经验证明,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着学生的极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思考的灵活性、鲜明的想象力等。我读着他的观点,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从来不是分离的,他们是结合在一起的。他的很多条建议都说到与此相关的观点。“在学校工作的十几年经验使我相信,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他说,“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我指的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是现代教育的主旨之一。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四、数学的沉思

  教师职业是一项研究人的科学,是深入学生精神世界实现学生心智的生长。苏霍姆林斯基给予教师的建议对于中小学所有学科的老师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提升专业素养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作为一名从教近三十年的数学教师,我经常在思考:数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短板有哪些?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教和学的关系怎样辩证看待?数学课堂教学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的路径有哪些?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与我们的建议,我对数学这门学科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数学课堂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下面,谈一谈对数学课程的几点肤浅的认识。

  1.数学是学为中心的课程。

  教师要尊重生命个体,构建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把“以生为本”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呵护学生的个性,先学后教,先会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授课形式上从“为教师设计”走向“为学生设计”,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到煽风点火、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质疑思辨的灵动课堂中实现情智共生,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真正转变。

  2.数学是学思结合的课程。

  教师要追求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思维灵动的数学课堂。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打造学、思、行共生共长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中有思、有行,思中有学、有行,行中有学、有思,学是思、行的起点,思是学、行的中介,行是学、思的目的和归宿。学生在学中有思,知行合一的学习体验中实现思维品质的提质进阶,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的价值观。

  3.数学是智慧生长的学习过程。

  数学追求的是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会”发展目标(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从而实现智慧生长的学习过程,智慧的果实要靠学生的积极活动来获得,而不能够仅仅靠教师的赠与。这个过程既是课堂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游戏体验、社会实践和合作交流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唤醒洞察判断力,而非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唤醒这种能力,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实现从教学知识走向活动育人的真正转变,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4.数学是启迪思维的课程。

  思维方法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学会学习必须学会思维。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思维方法,才能增长聪明才智,才能智慧地学好数学。因此,启迪学生数学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也是数学课堂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的起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逻辑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一般的思维方法和策略过渡到思维品质的提质进阶,不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阅读经典,让我们对教育理念理解的根基更加牢固,让我们专业素养提升的动力更加强劲。在教育的哲学思考中,在三尺讲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