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3-01-18 14:22:46.0读后感319

  白雪莹莹的冬天,稀疏的星星闪烁天河,星辉月色掺半,穿过帘幕,寒透窗棂,在这样的冬夜,独坐花间煮一壶梅枝茶,弄梅品茶,然后静静地看一本书,无疑会让人身心放松,愉悦。

  最近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感触颇深。我作为教师,身为教育人,对待教育,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而没有基于对教育深刻认识所产生的极大热情,没有最博大的挚爱,是难以创造性的把教育做好。朱永新教授对教育事业、教育研究是全身心地投入,他说“教育是一首诗”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讴歌教育,表达他的教育思想和理性,而这些就是基于他对教育的热爱······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如果是纯理性的,没有充沛的、不可抑制的感情,怎么能迸发出诗的情思?但他不是浪漫派。他本来已经够忙的了,却又率先自费开通了教育在线网站,成了四面八方奋斗在教育改革前沿的众多网民的朋友。每天,当他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到家后,还要逐篇浏览网站上的帖子和来信,并且要一一回应。这是自找苦吃。但他认为,这是“诗性伴理想同行”,是“享受与幸福”。他工作生活在被颂为“人间天堂”的苏州,那里早已普及了十二年教育,现在正朝着普及大学教育的目标前进,但这位主持全市文教工作的副市长,却心系西部,为如何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苦苦思索,不断地······他何以能够长期如此?我想,最大的动力就是伟大的爱。
新教育之梦
  情与理的无缝衔接,是把教育工作极其理论研究单纯的当做职业的最大区别,而且是成功的要素,朱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教育工作者彻底的践行者。教育是人类社会与得以延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通过不同渠道,接受了不同程度和内容的教育的结果。教育则是保障国家发展、壮大的基础性工程。这些,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教育又是极其复杂庞大的体系,需要大批教育理论专家、管理专家。身在其中者固然自得其乐,但是,在局外人看来,教育理论的研究是枯燥的、艰难的,有过多的教育学著作也确实强化了人的这种感觉;管理工作给人的印象则是繁杂的、细碎的。这种感觉和印象往往是理论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和广大的教育参与者(包括家长、学生和旁观者)隔膜的原因之一。社会需要像朱永新教授这样集理论研究和管理于一身,而且能把自已对教育的挚爱传达给社会的学者,与人们一起共享徜徉在教育海洋里的愉快和幸福;但是,现在这样的著作和学者太少了。是我们对像教育理论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所谓“学问”误解了,以为只有用特定的行业语言,包括成堆成堆的术语和需要读者反复琢磨才能弄清楚的句子才是学术?还是善于用最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事物的人还不多?抑成是教育理论的确深奥难测,必须用“超越”社会习惯的语言本能说得清楚?而朱教授坚信真理总是十分补实、十分简单这样一个道理的。真正的“大家”应该有能力把深刻的思考、复杂的规律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

  朱永新教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理论家,正在朝这一目标逻辑严密的理生语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老百姓喜欢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诗向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故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需要反复品味。而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的爱······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