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最美的姿态是倾听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2-10-06 15:45:14.0读后感598

  在“学习共同体领航班”的引领下,有幸阅读了郑艳红老师的专著《最美的姿态是倾听》,受益匪浅。本书牢牢抓住“倾听”这个关键词,强调通过“倾听”构建师生双方平等互助的协同关系,使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转变。

  成尚荣先生说:教育,是从倾听开始;倾听,是教育的另一种言说。深以为然!

  倾听,是学教翻转课堂的按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人,……只有相信人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因此,有效的教育首先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了解,是教育的第一环节;而倾听,则是了解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老师的日常课堂还是习惯了“知识点覆盖式讲授”,以讲的全、讲的深为好;顾不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只想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全盘托出”,至于合不合胃口、能不能消化,全被“考点”这一指挥棒“一言蔽之”。就连优质课比赛或者是公开课展示,也多是在“预设”的“旁逸斜出”中“生成”,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中“出彩”,在师生默契的“表演”中“亮点频出”,下课时还不忘说一句“谢谢同学们配合”……一如郑艳红老师在《最美的姿态是倾听》的开篇“一堂比赛课引发的反思”中描述的那样:尽管此前做足了准备,多次磨课试讲,但赛课那天并未出现预设中的精彩,反而因为缺少对学生学情的关注,只是把新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生硬地嵌入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框架中,让学生沦为课堂的“观光客”。

  郑老师反思:以往在课堂上总是把注意力集中自己的“教”上,越是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上课,学生越是被我牵着走,而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过去,看似很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话语,心里却想着权威和约定俗成的说法,或自己预先设想的答案,学生一旦没有说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就会打断学生,或转移话题。课堂上不自觉地习惯于倾听自己所认为的“好的发言”“正确的发言”,而对除此之外的学生发言却听而不闻。

  显然,这种缺乏真正倾听的课堂,不可能落实新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教翻转理念!

  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形象地把“学习”比喻成从“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旅程,是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客观世界对话的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活动。因此,要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先进理念,我们必须从相信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始,主张教师敢于和学会放手,促使学生与知识直接对话、与同伴协作,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教翻转课堂,捍卫学生的学习权利。
最美的姿态是倾听
  而倾听,就是翻转学教课堂的按钮!

  当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变为“倾听者”,润泽公平的学习氛围才可能形成,学生思考与倾听、对话与协同的自主意愿才可能激活,从而形成“交响式”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只有教师善于“倾听”,并刻意培育倾听关系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倾听”力,训练他们的思考力与学习力,才可能实现从“知识传递”的教学转向“知识建构”的学教翻转。

  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教育教学绝不是教师单向的灌输、简单的告诉和重复的操练,而是在教师引领下,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必须走向对话性实践活动。而倾听,则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教学。通过倾听,打破自己;通过倾听,学习他人。表达的是自己已知的,而倾听的是自己未知的。会表达的人,并不是最厉害的;会倾听的人,才是了不起。高品质的课堂,需要通过对话,交换各自已知的知识;更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倾听,弥补自己未知的部分。

  倾听,是走向深度学习的捷径

  核心素养,业已成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顶层理念和指导方向,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则取决于学科学习质量亦即学科学习深度的提升。也就是说,深度学习,就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和方向。

  何谓深度学习呢?首先,深度学习需要深层动机,深层动机来自于学生的原始本性和成长需要(即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而倾听,正是营造润泽公平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自主思考与倾听、对话与协同意愿的高效路径,实现学教翻转课堂的关键按钮。倾听,意味着双方的平等和尊重。要实现课堂上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就需要一种心灵和思维的沟通,而沟通是否能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倾听的有效性。只有在倾听的前提下,课堂上才能生成新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新的内驱动力。例如郑艳红老师设计的一节语文读写深度融合的课《陪读》,正是基于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具备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极大的激活了学生的探求动力,使得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惊艳”全场。

  其次,深度学习是一种高阶思维的学习,具有深刻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更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实践性体验。而倾听的核心就是思考,有效的倾听中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和选择,蕴含着接收与输出融合、交替的转化,从而形成了高质量的对话,经由倾听形成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其精髓不是“互相说”,而是“互相倾听”;不是“互相教”而是“互相学”,更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例如,郑老师记录的一节小学绘本课《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作为课堂观察员的她,沉浸到四人组建的协同学习小组中,通过“以焦点学生学习历程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及关键事件分析重构”的观摩反思,实证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彼此倾听交流,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高阶思维,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度的捷径,更是让学生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逆袭的基础。

  深度学习,更是促进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深度理解是触及事物本质深层意义的理解;实践创新则指向学生的活学活用、知识迁移能力和融合创新能力。当教师通过设计有认知冲突的探究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倾听,准确辨识与表达同伴的观点和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并提出质疑,教师通过把学生独特的观点串联起来,并在适当的时机展开引领,使学生在同伴协同学习时,能围绕主题构建有逻辑的问题面,并能在同伴的对话交流中,不断发掘和给出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在倾听他人观点中不断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整理、反思和重建,从而完善自己的观点。这就是经由倾听,走向深度学习的最佳路径。

  倾听,是师生彼此成全的密码

  随着中国核心素养的发布,新高考的改革,新课程的颁布,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变革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已逐步被教育工作者认可。基于草根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自发的投身到课堂变革中。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如何提供给学生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佐藤学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在师生之间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认为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是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的协同探究的学习氛围,打造真实、安全、安心学习的温润课堂。而倾听,正是助力我们练就“匠人”般的“高超技艺”,做到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完全理解和接纳每一位学生,用虚怀若谷、侧耳倾听来支持学生间的协同学习。

  当我们在课堂上呈现出倾听者的柔软姿态,平等的接纳每一位学生;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障碍;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串联,并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给予支持和帮助,我们就有可能收获如同郑艳红老师那样的美誉——“学生说她的课每分每秒都异常珍贵”!通过倾听,学生在认知领域,会不断提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欢乐;在人际领域,能在协同学习中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旦老师把学生的学习作为中心,师生共同直面意义生成的现场,在“学习共同体中”成为“意义生成的当事者”,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孩子们由此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优秀学习者”,而教师就在孩子们交织成的交响乐中倾听,串联,反刍,教学相长,共同学习。当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变革走上正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会呈跨越式发展;实践学习共同体的老师会发现,研究学生的学习是解决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突破口,尝到甜头的教师会自发投入到研究实践中去;对于依赖听教师讲解而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则需要老师用更多的耐心和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这些孩子一旦发生真实而深刻的学习,他们就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师的心里也产生了回声,把“一言堂”课堂转型为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交响乐”课堂,师生都将流露出对学习最原始、最澄澈的欢喜和热爱。

  因为倾听,郑老师所带的学生,成了学习共同体领航班的首批学生代表;因为倾听,郑老师所带的班,成了影响全国教改的网红班级;因为倾听,郑老师也成了全国学习共同体课改的领航者。向郑艳红老师老师学习,以最美的姿态——倾听,和学生构建起温暖润泽的班级学习共同体,享受教学相长、彼此成全的幸福教育!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