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三篇

admin2023-02-20 14:54:23.0读后感683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三篇1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有关大众心理研究的书籍。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会组成一个心理群体,个人一旦进入群体,其个性就会被淹没,群体的思想将会占据统治地位,而这个群体则是一个无意识、没有理性、丧失责任感的群体,就如同“乌合之众”。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九月惨案”。法国大革命期间,普鲁士军队攻下了凡尔登,正在攻向巴黎,这时传来谣言称巴黎一旦被攻陷,监狱里的囚犯就会被释放,他们会帮助军队攻占巴黎,于是在各种谣言和想象的刺激下,原本的店主、鞋匠、锁匠等普通的巴黎人民,变成了残暴的野蛮人,在五天之内,屠杀了一千多名囚犯,但这些暴民并不认为自己在犯罪,而是觉得自己在履行一项光荣的任务,并且认为这是一项“爱国主义”的任务,甚至有人在这之后还前往市政府要求受赏。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群体”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群体可以团结起来,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发挥巨大的力量,这是单纯的个人不可能做到的。

  虽然书中主要讲述的大多是作者观察到的“群体”的劣性,还存在一些对于女性和部分种族的不正确看法,但作者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一些群体行为仍然有意义。书中在阐述群体的想象力时有这样一句话:“影响大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他的扩散和传播方式”,作者还认为,群体具有强大的想象力,并且群体对于事实的真相并不感兴趣,群体只相信他们想象中的事实。这个观点对于解释当今的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事件也仍然适用。很多的网络谣言在谣言发出后,就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而很多人可能并不是为了传播谣言而去转发谣言,而是他们成为这个网络群体中的一员之后,受心理趋同和情绪感染的影响,同时受到强大的想象力的驱使,使得他们很快就相信谣言为真,并且很快就在网络平台上转发扩散。部分网络暴力事件也同理,当一些人受到网络谣言的污蔑后,很多人相信了这件事,于是就开始人肉,辱骂当事人,而有的时候即便当事人澄清了谣言,人们依旧不相信,认为这只是一种公关手段,甚至会在这之后对这个人的网暴变本加厉。由此可见,本书中作者的一些观点对于解释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仍然有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于这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背后的大众心理因素的分析。社会问题,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社会群体等都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对于群体心理因素的分析,勒庞对于大众心理的研究为社会学对于影响事件的群体的心理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乌合之众
  对于教育方面《乌合之众》给我重要启示,学生相对于社会群体的其他人,辨别能力更加有限,教师需要在日常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网络中的真善美。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三篇2


  《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的特性和三观,群体盲目冲动,专制保守,了解他们的特性之后,就能理解很多社会上群体事件的发生,个体不能理解的,用群体的特性去解释就很明了了。因为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研究书本,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更何况去了解人心呢!所以很多体会就只能细品体会,难以表达清晰明了。读书的人是个体,带着个体的特性和三观去了解群体,很矛盾,甚至乎有点难以接受这样的群体特性和这样的群体事实,因为很多时候群体和个体是相反的。

  在此,我想写下我读到其中深刻的两个事件。其一,作者为了写作需要引申的关于职业教育的看法,看了之后,对职业教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在中国现行的教育,就是多读书,多拿文凭,所以对于技术性低学历的职业教育有着很严重的偏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历越高越好,但鉴于最近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大学的录取难度,增加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多少家长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大学读,读技术学校前途又是多么的渺茫。但西方国家的教育就是支持早实践早锻炼,不要错过人类最佳的实践和接受阶段!关于社会的发展,科研技术和劳动力都是需要的,而且需要平衡,这就需要中国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了,如果人人都想进入高层,没有劳动力去制造,社会便不会运转发展,术业有专攻,所以对于职业教育,我们该慢慢消除对它的偏见,并大力发展它了,或许这就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平衡,对于技术学校,也是学一门技术的另一种选择,我们或许不应该带有太大的偏见!

  第二个事件,关于领袖的掌控方式:断言、反复和传染。其中说到领袖就有一种莫名的“气场”,没有任何基础、铺垫,领袖就是奇妙的自带一种“气场”,震慑及让所有人信服。

  最近突发奇想重温《琅琊榜》,《乌合之众》中所谓领袖让众人信服的“气场”是否与《琅琊榜》中江左梅郎梅长苏作为领袖的“气场”如出一辙?不见得,毕竟梅长苏作为领袖让人信服做了十二年的努力去铺垫。但《乌合之众》中领袖、群众的特性不需要智慧和文化,这其中的差异,就是思想的抨击与矛盾,是西方与我们历史文化和教育的其中差异之一造成,其实也蛮有意思,毕竟从中接收到的一些观点开始软化我这个保守而又有些钻牛角尖人的观点和想法了,是获益!

  带着个体的特性去了解群体的特性,我们需要用一种接受的方式去接受这本书对群体特性的讲述和剖析,从而带入自己的生活中来,开始接受、分析一些自己已经固化的观念和思想!这书需要再次细细品读,因为其中似乎自带了很多合理而又不合理的矛盾,是对我个人思想的一种抨击和矛盾!当受其中,亦思其中……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三篇3


  《乌合之众》是由法国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影响世界的群体心理学奠基之作。书中讲述了群体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响,群体与个体的差别,群体与领袖的关系等;本书有很多例子讲述了群体心理学的特征,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庞勒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说的网络暴力的例子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的是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且强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群体往往不善于思考,他们只会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因为他们具有太多的“脑子”了,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的思维。这是庞勒口中的群体积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聪明。这是个人意识在群体中不断缺失的体现,这样一种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会让人完全完全服从于使之有意识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违常理或者与他性格矛盾的事情。人们会因为自己强烈而偏执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满足他们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场灾害中强迫富豪捐款、公交车上不考虑他人身体原因便强迫其让座等等,倘若你选择了拒绝,便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对你加以指责。这些举动在群体看来是替天行道。然而现实是人们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点点,或许对于当事人而言才是最为痛苦的,那些顶着道德光环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会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有意识人格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盲目选择被迫社交。作为个人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让自己的思想不成为他人的跑马场。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识最重要的便是对于自我的认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观点、对于是非的判断,才会做到坚守。

  而在群体方面,一个积极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群体根本没有预先策划。他们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励,但是又经常受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像被狂风卷起的树叶,朝着各个方向飞舞,接着又落在地上。”这样的一种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群体的“可塑性”。他们并非都是负能量的集合,某种程度上而言,刚刚形成的群体就像是一张白纸,最后成为怎样的一张画取决于沾有色彩的画笔。一个积极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体向一个好的方面发展。暗示会在群体中形成一种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种文明的基础。群体会为了某一种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义,所以古往今来,在乱世之时会有各种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败的制度,去创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稳的时代,群体理应是一种稳定剂,是真善美的践行者。唯有群体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了,社会才会愈发向上,一个国家名族才会稳定进步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