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09-28 14:22:31.0读后感566

  勒庞的这本书谈到了许多人通常并不与“人群”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可以说勒庞谈论的问题,深刻触及了一些今天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逃避自由头像领袖的怀抱,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等等。他考察了一大堆现代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观念。让我最深刻和沉思的是第二卷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这一节,虽然不是采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而是社会观察法,但只要我们仔细揣摩,似乎就是那么一个浅显又有见地的道理。

  此书包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其中有不少隐藏在字里行间,这解释了它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也源于它的主要论点属于一些复杂思想的一部分,它们大多数仍然与我们同在,即强调人的行为中反理性或非理性的特点。这是一幅世纪末的人类画像,它把人类描绘成极易受到操纵、莫名其妙地情愿受骗上当的人。不过这显然是一幅未竟的肖像画,因为如果有些人受到控制,必定还有一些人在控制。所以从根本上说,有些人是把别人当作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另一个深刻的假设是,人类有着自我欺骗的无限能力,他能够头头是道地把罪恶说成美德,为了犯罪而否定美德。人类特别易于在社会的引导下变得十分愚蠢,使他天生的才智或是因为追随乌合之众而变得平庸,或是用途邪恶,作为那些不十分奏效的暴力和强制的帮凶,欺骗自己的同胞。
乌合之众
  第一卷中,作者认为群体心理表现为:冲动、多变、急躁、易受暗示、轻信、情绪夸张与单纯、偏执、专横、保守,哪怕单独的个体具有再高的智慧,陷入群体之中也难免低智商化和情绪化,群体的传染性和易暗示性导致群体容易走向极端化发展,个人进入群体之后,行为和思想感情都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体现为群体的冲动性、动态性、狂暴性、轻信性、易感性,作者举出了大量实例,如十字军东征、法国大革命等来证实这些特性,同时认为民族性格也会体现出这些群体的特性,群体在道德方面也会极端化,可能无恶不作,但也常会变成高尚道德行为的楷模;作者认为,一套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与它包含多少真理无关,即便是错误的思想,只要根深蒂固地进入了群体的大脑,也很难拔除。由群体的思想展现出的群体信念,更像是一种宗教形式。

  第二卷中,作者认为间接影响群体观念包括五个因素:民族、传统、时间、社会制度、教育,并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而直接影响群体的因素,则需要通过关键词、套话和形象,这些理论和如今互联网舆论的发展不谋而合,即一些人通过“标题党”、“流量密码”来“带节奏”,还有一些名人通过“立人设”来实现粉丝量的获取,关于群体的理性,作者直截了当地说明群体不受理性影响,他认为群体的情绪总是能够压倒所谓的理性,这倒是切合网民特别容易被煽动的这个事实;作者还打破了人们对领袖的美好幻想,他认为大部分领袖并非人们所想的人中龙凤,而是通过一种所谓的“气场”来震慑众人,他认为气场的产生因素很复杂,但成功总是最大的一个因素,然而一个人的成功,实际上存在很多偶然的因素。

  第三卷中,作者将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由不同才智、职业的人组成,他提出了一个典型异质性群体——刑事陪审团,他认为陪审团易受情绪影响,而很少被证据打动,但就是基于此,才能缓和法律的僵硬性,让冰冷的法条有了一丝人性的温度,虽然群体的权力可能失控,但某些公权力更让人恐惧,因为群体能改变,但阶层不会,另外作者提到了另一个异质性群体——议会,通过证明议会的头脑简单,他提出一个观点:一大群人未必就比少数人更能做出明智而公众的决断,颇有种精英主义的意味。

  本书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来展示群体的特性,但我认为,群体的极端性、冲动性、易感性可能恰恰源自于个体的人性,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感性而非理性、愚昧而非睿智、极端而非中庸、懒惰而非勤奋,这些人性在进入群体之后被放大、而反人性的内容则被掩盖,从而形成了群体的特性,我相信群体之中总是会有有识之士会冷静、理智发声,只不过是由于害怕为群体所伤,声音被淹没,不论如何,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群体的行为,但我们却可以坚持独立的思考,从而避免当群体失控时被裹挟其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