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800字

admin2023-01-06 14:26:10.0读后感371

  “谁在教育儿童,什么在教育儿童,在教育方面什么取决于教师,什么取决于其他教育者。”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写出的话,这句话不由得让我想到“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不正好点明了他想要研究的内容吗,对受教育者(儿童)来说,教育者有哪些?教育影响来自哪些方面?想到这儿,我立时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本书共有100条建议,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研究学校教学中应注意的各个方面,下篇主攻家庭及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我对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产生了尤为深刻的感触。

  儿童的第一位雕刻师

  我国这几年大力宣扬和扶持家庭教育,即便学校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范围已经十分全面,包括了“德智体美劳”五育,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的情况,比如孩子对社会冷漠,对同学不关心,对老师不尊重等等。这些属于情感方面的教育缺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块有待雕琢的大理石,教师、儿童自我、书籍、一些未预料的事件、有影响力的集体和家庭,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会在这块大理石上留下刀凿斧刻的痕迹。如果不能协同运作,那么最终的作品将会是“四不像”。而教师应当统筹整个雕刻过程、所有工匠师的行为。教师的雕琢应该是涉及范围最广的,能够修饰完善之前的痕迹,使作品和谐而有美感。也就是说教师的努力是在家庭教育之后,一旦家庭教育随意凿下一大片石块,那么作品整体将会变得极不和谐,即便是教师也常常无从下手。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要让儿童的父母在儿童入学前先行学习如何教育儿童,也印证了我们通常说的那句俗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给教师的建议
  不利的亲子相处关系

  如果父母对儿童表现暴君式的爱,要求孩子言听计从,而自己陶醉于管辖别人,对意料之外的事件不停的抱怨、吹毛求疵。毫无疑问,这会抹杀孩子的自主性,这中家长没有将孩子当做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件物品,由此成长出的孩子也只会像物品一样冷酷。

  如果父母对儿童表现出溺爱,孩子就会变得任性甚至病态。为人父母,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自然都是十分欣喜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行为的结果是好还是坏?如果对于导致恶果的行为,我们不加以制止;对于结出善果的行为,我们不积极鼓励。久而久之,儿童的心中就没有善恶之分,没有应当和不应当的概念,他们只会追求自己的利益,目中无老师、无父母,生活中些许的困难都会对他们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应对措施

  怎样的亲子关系才能够使儿童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呢?这种关系又该如何建立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与儿童每天都有密切的接触,不少孩子下课能够和同学们嬉笑言谈,甚至和我也能够相处的不错。但是在课堂上,对我发出的指令往往回应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也尝试做出过批评教育或是和学生下课谈心,可迎来的全是他们敷衍的套路性的回答。

  那一刻我知道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上课无言下课玩闹的模式,而且他们觉得处罚也是无关紧要的。一段时间内我对那些孩子都是束手无策的状态,直到下半年我有幸听过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讲座,有一位家长自我描述道:曾经我们对孩子简单粗暴,孩子行为有误便立即指责打骂是常用的手段,渐渐的孩子不怕了,甚至自觉的趴在凳子上等待惩罚的到来。在学校也让老师甚为苦恼,课下他与老师的关系出奇的好,课上却不停的插嘴搞怪,总是天不怕地不怕,屡教不改,仿佛他来到学校只是为了玩耍,全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听到这里,我立刻反应过来,这不与我的情况相似嘛。讲座结束后我与指导师以及那位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发现指导师使用的方法也是遵循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指导。教师要积极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使家校行动统一,使父母的权利用到实处。除了理论上的学习,还要进行实践上的教育,鼓励家长与孩子集体劳动。如果要说有什么能够培养孩子的情感,那一定是劳动。劳动使孩子产生了自我价值,使他发现自我是能够给他人带来快乐的,自我是被他人需要的,由而体会到了美。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开始考虑到他人,开始为他人带来快乐,自然在学校中也能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行为。教师也不会再为如何管理学生的言行而伤脑筋,便会省下大量的时间用于教学。

  作为如孟子一般的性善论的推崇者,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如果他表现出一些错误的行为,那一定是我们没有积极的制止和引导,或许是学校,或许是社会,或许是家庭。家庭教育是每位孩子必经的教育,它的教育过程是学校无法完全进行代替的,它的情感培养对于孩子的整个人生来说,也是举足轻重的。没有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有学校教育的顺利展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