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2-12-29 15:09:40.0读后感434

  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董宇辉的直播间,他特别自豪地说道:“我一定要死后,在我的墓上刻一句话:我把一本非常好的书卖出150万本。”这本令他读后热血澎湃的书,就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画册,以优美、准确的文字为画笔,为大兴安岭涂色。阅读中,我对“生动形象”这四个字有了顿悟。迟子建写月:“月亮周围没有一丝云,明净极了,让人担心没遮没拦的它会突然掉到地上”,让人忍不住想伸出双手拖住这轮玉壶;她沉醉于自然万物:雷在剧烈地咳嗽,木炭的脸是红的,一场雨救不了一条山涧,向阳山坡的草地被太阳晒得弯了腰……与其说,她把自然人格化,不如说是自然赋予了人类它本有的动作与情感。正如文中所言:“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自然孕育了人类,我们都是它的臣子。
额尔古纳河右岸
  除看到色彩外,我更望到了远方。我对大连以北地区的冬天自幼就心生怯意,可这本书融化了我心上的积雪,点燃了对大兴安岭的强烈好奇心。我想体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之美,体验人们放逐驯鹿的恣意生活,体验人类最初的爱憎悲欢,敬畏生命的诞生与死亡,体验时间的流逝……我想感受那超俗的美。当然,我深知无法踏上每一片土地,去感受每一处风景,可《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在精神上,实现了一场旅行。

  我还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那种本真袒露的原始和野性。不同于汉文化,迟子建并不羞于谈情爱,她对情感的表达充满温情与力量。她写暧昧:“只有心已经被人征服的女人,才会怕见那个男人的身影”,我的脸也跟着达玛拉红了起来。无论是子女间的亲昵,爱人间的“风声”,对同伴的爱恨交织,还是对外乡人的真挚与善意,都是美的。甚至死亡,也是一种独特的美。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常态,绝大多数人都贪婪地渴望永生,没有人一下生便急不可耐地主动追求凋零。但倘若没有死亡呢?想必,人们便不会如此敬畏生命了吧。所以,有了死亡,人们才会对活着更加珍惜。对于死亡,我们无能为力,但庆幸的是迟子建将其记录为文字。命运莫测,生死无常,活着本就是一场冒险,但是文字永不死亡。

  这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自己,还想到了生命力蓬勃的现代社会。我是打心眼里羡慕鄂温克人的生活,虽然他们必须要拥抱令我打怵的“雪与人膝齐”的冰寒,但同时,自由也拥抱着他们。乌力楞人带着心爱的驯鹿迁徙,随处搭建希楞柱,有别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社会(书中形容汉人住在坟墓里,虽无风寒,但也无自由),他们跟大自然打交道,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与天地同寿。甚至每个夜晚头顶上的星星,都让我为之向往。这是身处都市的我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然而,不论什么时代、环境,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鄂温克人易丢命,书中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但死亡在迟子建的笔下却是哀而不伤的。

  现代文明无情地对原始森林进行征伐,吞噬着森林、山河、动物……曾经驰骋这片土地的他们,成了如今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群体。我们总是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演着慈善家的样子。尽管在“索取”后,享受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我们的物质生活愈加富足,但精神却不丰盈,也失掉了许多灵魂深处的快乐。真是不幸且可悲!难道我们就没有成为“边缘人”的那一天吗?

  合上书本掩卷长思,好似眼前有月,月下有河,河边有鹿,鹿角有风……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