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10-13 16:23:10.0读后感848

  当代文坛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说,“巍巍的兴安岭是我永远写不完的乡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兴趣被这句话吸引,于是我走进了《额尔古纳河右岸》。

  (一)

  通过迟子建笔尖的流淌,我仿佛穿越到小说里那个时代的额尔古纳河畔。灵魂远离了现实的浮躁,住进了主人公的身体里。她带着我的眼睛,亲眼见证了鄂温克族人生活过的世界。随着他们的经历或欢乐或伤感。

  在幽深神秘的山野森林里,驯鹿在山峦溪流间奔跑,广袤的土地上桦皮树恣意地生长。太阳每天早上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

  与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生活充满温情和诗意。夜晚住在像伞一样的希楞柱里,抬头透过希楞柱尖顶的小孔就能看月亮和点点繁星。为了给驯鹿寻找合适生存的地方不断地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

  “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风会吹散我心里的愁云;心烦了,就到河边听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立刻给我带来安宁的心境。日月星辰,轻风流水就是我的医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以为已经知道很多了。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才发现我们对于浩渺宇宙、茫茫星辰的了解仍不过如河伯之观海。“书犹药也。”一本好书,它足可以带我们开阔视野,了解不同的世界。坐在斗室中拥抱山川河流。
额尔古纳河右岸
  (二)

  作者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视角,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用清秀安静的文字,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画面感的原始生活场景。讲述了鄂温克族四代人近百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记录了一个民族百年的兴衰沧桑史。

  小说中最打动我的是鄂温克族神秘伟大而又悲情的萨满文化。鄂温克族人作为大自然最虔诚的子民,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大自然有它温情慷慨一面,也有它凶险残酷的一面。鄂温克族人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在艰难地对抗着严寒的天气、猛兽的袭击和瘟疫的侵害。

  因此每一个部落都会定期产生一个长袖善舞的萨满。面对自然灾害、疾病和死亡,萨满总是有超常的神力,能通过舞蹈与天地神灵对话,从而来祛除疾病,消除灾难。

  然而,萨满每一次救族人于水火,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尤其是最后一代萨满妮浩,她在明知道每一次运用神力都要以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为代价时,依然选择努力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她展现出来的无畏和勇气以及使命感,让我肃然起敬!

  (三)

  命运对一些人是严酷的。森林,对有些人是材料,而对鄂温克族人来说,是故乡。

  鄂温克族人崇敬自然,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对大自然中的一切草木生灵都充满敬畏和怜惜,从不过度索取。

  他们崇敬火神。营地的火从来没有熄灭过,每次搬迁都把火种用厚灰覆盖放在桦皮树桶里带着。他们相信火塘里的火种是有生命的。不管路途多么艰难,只要带着火种,光明和温暖就会伴随着他们。

  随着现在文明的不断发展,树木成为了重要的建筑资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鄂温克民族居住的森林,进驻了大批的林业工人。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驯鹿生存的空间不断被挤压缩小,直至最后完全消失。

  鄂温克这个古老的民族不得不下山定居。属于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乡连同他们的文化,注定被现代文明的巨轮碾碎,最终淹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小说的结尾很悲情,当第一代鄂温克人离开森林,放弃与驯鹿为伴的生活,来到定居点生活的时候。很多人难以忘却对旧世界的记忆,面对外部文明的巨大鸿沟,他们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内心的归属。他们吵架,用酗酒来麻醉自己,有些人甚至选择了自杀。

  他们怀念与大自然亲近的生活,可是仅仅一个回眸才发现,曾经属于他们的世界永远地消失了。大兴安岭已经是他们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了。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并没有多么新奇。诚然,作者的着力点似乎并不是以故事性取胜,而是通过悬浮在故事之外那不可复制的韵律,引发读者去思考人类的生存困境。

  人类命运其实是相同的!

  当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碰撞,不可避免地面临被揉捏直至消亡的时候;当我们曾自认为坚固的一切,有可能烟消云散的时候;当理性和算计建固的现实,遭遇命运的莫测,终将无可奈何大江东去时,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节点上,我们该用何种形式缅怀和记录曾经的存在。

  小说借鄂温克族人的眼睛,看大兴安岭前生后世的变迁,用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意在警示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开发和索取的同时一定要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