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800字左右

admin2022-12-10 15:13:44.0读后感300

  这个假期,经好友的推荐,我读了罗伯特·戴博德的作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听到这个书名,或许你会疑惑:这是童话故事吗?为什么主角是一只蛤蟆呢?蛤蟆还需要看心理医生?实际上,这是一本已经出版了20余年的深度心理疗愈读物,我倒希望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朋友都能去阅读这本书。

  整本书中,我一次次被蛤蟆先生的故事所感动,从他的讲述来看,他整个童年都希望被他人看见,都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以及母亲的关爱。

  在蛤蟆先生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太过权威,控制着他的一切,蛤蟆先生一直在妥协,伪装自己的情绪,包括愤怒,他把愤怒变成了内疚。蛤蟆先生在读书时期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并且默默忍受,在活得“没有自我”这种状态下长大成人。到了成人阶段,蛤蟆先生更会伪装自己的情绪,伪装自己的愤怒,委曲求全,觉得别人说的都是对的,自己不值得被尊重,被认同。还因为好友的不理解、误解而一度抑郁,差一点自杀。他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只好把别人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内心空虚,没有存在感。即使痛苦甚至怨恨,但无法摆脱,无法被认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后来几个好友出手相助,带蛤蟆先生去接受心理咨询。心理医生苍鹭在给蛤蟆做咨询的过程中,蛤蟆先生从第一次的抵触,到慢慢打开心结,最终向苍鹭完全敞开心扉,获得新生。在整个故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苍鹭对蛤蟆的态度,他由始至终都关注蛤蟆的感受,一直是蛤蟆的忠实听众,全身心倾听蛤蟆的诉说,并引导他回答自己的问题。在苍鹭无数次的鼓励下,哈蟆的内心深处多了几分力量,能够更理性地思考那些让人情绪翻腾或是感到害怕的想法。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又有多少家长像蛤蟆先生的父亲一样,一贯的使用权威,在意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13年前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事件引来社会一场哗然,30年来,母亲从未离开过她的左右,她没有私人空间,没有自己的个人时间,母亲逼女儿到自己喜欢的城市上学,还要和女儿一起挤在宿舍里,她走到哪里,即便是上了大学,上了研究生,母亲也要和她挤在学校的宿舍里,她始终活在母亲的监管和控制之下。母亲就像一根藤蔓,紧紧地缠绕在女儿身上,直至女儿自杀死亡。杨元元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我的学生当中,就有类似于这种,家长过渡控制孩子、要求孩子,把“我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话挂在嘴边道德绑架孩子,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没有主见,没有自主意识,成长过程都要背负着父母的那句:“我都是为了你”而小心地长大。父母过度的控制、干涉孩子的生活,要适当的“分离和放手”足够的“尊重和平等”才是重点。

  在师生交往中,我感悟到教师正如这本书中的心理医生,学生虽然不像蛤蟆一样抑郁,但也同蛤蟆一样需要老师对他们感受的关注。对孩子来说,有人爱和有人懂同样令人期待,年龄、阅历这些本该是财富,当家长和老师用灌输和说教的方式传递时,就会遭遇孩子的阻抗,他们抗拒的不是家长,更不是宝贵的经验,抗拒的是沟通方式。先听听孩子的想法,开心的、担忧的、委屈的、期待的,不轻易打断,不轻易评判,保持价值中立和延时判断,给孩子情绪一个出口,这种情绪疏导或许比讲道理更有效。我懂你的感受,我也有过同样的想法,跟孩子共情,是良好沟通中的重要环节,降低阻抗,让孩子感受到你在乎的是他,而不是事情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十全十美,每个人需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解放心灵,教育工作者更应如此,学生的心灵充满了童真、智慧,但是一味地强压,可能使他们暂时关闭了心门,从而无法感受学习的乐趣,因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打开心灵,发现美。有些人能感受雨,而有些人则是被雨淋湿。

  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都要学会放手、学会感同身受,给他尝试的机会。我们要利用当下的契机,培养孩子的自主、自信,让孩子充分意识到“我很有用”“这事我能做”这个认知要深深植根在孩子内心里。

  那就利用现在给孩子的未来储值吧。让孩子在和谐、安全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给他尝试和改善的机会,当孩子感受到被需要、被信任时,是对内心力量最温暖的唤醒。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走出父母的羽翼,独立面对成长的蜕变。

  放手不是撒手,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感同身受不是独自承受,是要让孩子知道有人和你一起去并肩面对。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祝福和期待,而孩子会给我们无尽的惊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