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11-22 14:43:12.0读后感37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所著,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篇幅较短仅有7万余字,主要通过轻松的文字氛围指导我们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地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去生活。

  起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和封面,以为是一本儿童读物,但仔细阅读后发现其实蕴藏着大量的人生哲理和科学的心理学依据,也通过这本书找到了困惑自己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今年上半年上海疫情期间,我每日都在关注着确诊的人数,整个人也陷入了焦虑的情绪。为了缓解焦虑、烦躁的情绪,转移注意力,再次阅读了这本书。

  蛤蟆先生的故事

  本书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原本是一个富有、时髦、充满活力和生趣并且爱冒险的家伙,而如今却一个人躲在屋子里,每天连起床洗漱的力气都没有,整日酗酒,整个人变得邋里邋遢、悲伤抑郁。他的朋友河鼠、獾、鼹鼠非常担心,在精心照料和鼓励他之后,蛤蟆先生还是无法走出抑郁情绪,朋友们决定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在朋友们的施压恳求下,蛤蟆终于来到了一个叫“苍鹭小筑”的大房子,见到了苍鹭咨询师。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询体验从此开始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第一次咨询结束后,蛤蟆在出门时转身问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站定并且直视他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身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起努力,就能遇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取决于你。”

  在读到这段话时,我也随着蛤蟆和苍鹭的对话陷入了沉思。大多数人在自己深陷情绪泥沼时,都希望能有人能像天神下凡一样来拯救自己,但要走出消极情绪关键还是取决于自身。人生无法重来,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着自愈。

  童年的影响

  蛤蟆回忆起自己孤独的童年,并没有多少被爱或者快乐的回忆,这让他再次陷入了悲伤和抑郁。他的父亲严厉而正直,永远都在批评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他的母亲对丈夫惟命是从,为避免丈夫不快,便遵循丈夫严厉的育儿观,常常刻意地收起她慈母的一面,也极少拥抱蛤蟆。为此,蛤蟆总想去取悦父母、顺从和依赖父母,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愤怒。

  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蛤蟆先生的回忆让我了解到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之深。父母虽然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但每个人身上的独特性确保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真正的成长,需要勇敢地迈出一步,自愿走出来,原谅人生的不完美,与不愉快的过去握手言和,从而放过自己。

  接纳自我

  书中将“我”定义为由“儿童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状态”三种人格结构组成,人生坐标由“我好,你不好”、“你好,我不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也好”四个选项组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和坐标,但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

  蛤蟆所有的不快和痛苦,来自于他总认为别人对自己有伤害,他消极、崩溃、迷茫,导致内心封闭、异常焦虑,不断地否定和攻击自己,一直处于儿童状态。有时他又会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他的言行在重复着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总想纠正别人,让别人接受他的观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后,他逐渐来到了“成人状态”,也就是他开始可以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不会被脑子里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能够更好地去理解自我。蛤蟆经过与苍鹭咨询师的十次面谈,勇敢地探索了自身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和抑郁情绪的来源,从而不断地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

  这本书的每位读者,都能在蛤蟆先生的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影子,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与自己达成和解。情绪是自我的核心,我们不能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要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从而更充分地理解自我。愿我们都能进入“成人状态”,走出负面情绪,理解和接受每个时期的自己,每天都更爱自己一点!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