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600字

admin2022-08-03 21:51:39.0读书笔记330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上大学的时候早早读过,没有什么太深印象,再次读这本书,有了另一番感悟。这本书从“土”字入手,费孝通先生说,基本上从基层看过去,中国社会是最乡土的。

  一、关于“土”的理解

  “土”首先指的是泥土,中国人离不开土地。我们家有个小院子,本来想在院子里弄点景观,搞个假山造景之类的东西,但是和父母住在一起,他们坚持要在院子里种一点菜。他们说:“搞点花花草草除了好看,没有什么用,我在这里春天种点青菜,春末在那一块种点黄瓜、豆角、西红柿,秋天种点白菜、萝卜、菠菜,平时想吃点绿色根本不用去买,还是有机食品,外面根本买不到。”在过去,家家户户都是在土地里面刨粮食的。在抖音上也经常刷到这样的视频,中国人移居国外,但还是忘不了土地,离不开土地,总想方设法找点蔬菜种子在院子里种点粮食。可见我们中国人离不开泥土。

  “土”还藏着故土之情,中国人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很多人都知道,当我们去外地出差或者居住的时候,习惯从家门口挖一小撮土带着,如果遇到水土不服,拿出来冲点水喝喝,这就是所谓的“故土难离”。我们与自己眷恋的家乡用携带土壤的方式保持着联系。
乡土中国
  “土”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并不代表着笨。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位农村的大爷,进了城连过马路都不会,很多人嘲笑他,说他笨手笨脚的。但是费孝通先生说他只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它没见过汽车,当然不会躲,但是你要到农村去看看,这个大爷看到蚂蚁搬家,立刻就知道扛起锄头到地里挖一个渠道出来,因为他知道就要下雨了,而城里人对此却知之甚少。农村人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对于植物、动物的了解,对于危险的预见性等,那都是非常聪明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土”和“笨”划上等号。

  二、“土”引申的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因为土地,农民基本上也会选择“聚村而居”,形成有机团结。有机团结就是自然而然的生长,即由小村庄发展为大村庄,由一家演变成两家,再到一个家族。有什么不懂的,请教老人,老人家怎么说就怎么做,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样的有机团结就逐渐形成礼俗社会,然后再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形成了特别多独有的文化,也衍生出了亲属圈子和地缘圈子,即社会结构。

  人际关系网。你把一个石头扔到湖面上去,它会荡起一串涟漪,这个荡起涟漪的过程就是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我”就是中间的那块石头,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中间的那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荡开以后,最核心的部分是你和父母、妻子、孩子,然后是兄弟、表亲、亲家,再往后是朋友、同学、战友等,一层一层地荡开,这就是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

  人伦外推。有了人际关系网,还要讲人伦,什么叫伦?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所以波纹的差距就代表着中国人之间形成的社会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核心,那向外扩张的这个动作就叫做推,所以孔子讲推己及人,孔子的整个理论学的建立都在于“推己及人”。孔子对别人的感知力比较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这些都是一个由内向外推的过程。

  三、外推引发的感想

  乡土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礼制社会,礼制社会的力量来源于传统,它是来自一辈一辈存续下来的传统,以前人都这么做,所以我们现在怎么做。实际上,从尧舜到秦汉,然后到唐宋,再到最后的明清,都是严格的乡土社会,也就是农业社会。在这个农业社会当中,变化的东西并不多,所以“言必称尧舜”,往往是有效的。

  小时候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调解现象,两家人有矛盾纠纷,找一个村里面或者街道里面德望较高的老人来评理,希望通过调解来解决。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很不喜欢打官司的,觉得哪家去打官司就会很丢人。但现代社会,变迁速度日新月异,用礼法来治理是不够的。特别是在乡村治理的时候,就要通过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只有礼治与法治并行,才能重塑社会的价值体系、提升人们的思想素质,才能把法治精神和礼治精华融合于法治中国的共同理想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