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11-12 15:34:42.0读后感778

  教育是什么?如果问这样的问题,您会怎么回答?有人说,教育就是人们学习做人,认识世界,以无限可能获取思想上幸福的方式。通俗来讲,教育就是培养人社会性的一一个重要途径……那什么是教育的情调呢?

  近期我读了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的经典之作《教育的情调》,从中学习到了教育的情调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育的情调》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学经典著作,书中没有艰涩难懂的教育理论,只通过具体的情境阐述了对具体孩子的回应方式,以及如何来培养和呵护教学的特殊“情调”。这对老师如何培养和发展一种对孩子独特性的关注力--关注孩子们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用一个又一个仿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小故事,用很“接地气”的语言来表达其对教育智慧的理解,整个过程娓娓道来,夹叙夹议,侃侃而谈,有滋有味。通过这一个个教育小故事,让教师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
教育的情调
  其实我们平时教学的点滴中都能发现教育的情调所在。在大家印象中品学兼优,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很容易被老师所关注,所喜爱,这些关注、喜爱好像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

  但是教室里的孩子不全是"乖孩子"。一般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非常优秀,有榜样作用并且学有余力,可以当老师帮手的小干部;这类学生一般不会让老师费太大的力气。第二类是不惹事,好相处,学习也不上不下的中等生;第三类自然就是每天需要盯着的困难学生了。其实,老师的精力主要用到了第三类学生上。困难学生又各有各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学习困难学生,行为困难学生和心理困难学生,当然,很多学生三者兼具或者具有其中的两项,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行为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少有不困难的。行为困难型的学生表现为永远停不下来的"搞事"。上课挖柜子里面的东西,抓耳挠腮,无端地让前后左右的同学不得安宁。

  这类学生往往是兼学习、行为、心理三种困难聚集型。因为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获得别人的注意,又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从而行为失控,做出了适得其反的动作。这样的孩子几乎各班都有,老师似乎都感到头疼,很难喜欢他们,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对这样的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做出回应。但是有没有办法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呢?不可置疑的是这类孩子智商、情商其实并不低,所以要用好他们身上的优点、亮点,让他感受到老师关注他、重视他。

  其实,正是这样的孩子更需要他人的理解,因为他们有苦恼,甚至是自卑。他们的心,更渴望被人理解。当然,想要教育好这样的学生,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消耗更大的精力,要想更多的办法。但是这种教育更有价值。

  汉代文学家桓宽曾说: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其意是说茂密的森林下面不会长出茁壮的青草,在没有平整的不毛之地不会长出嘉秀的禾苗。那么对于我们而言,该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一片他们成长所适合的所需要的芳草肥美之地,让其享受到有情调的教学?

  我从《教育的情调》一书中学到了如何去践行教育的情调所在,通过尝试与探索、解决问题、推进主题、生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经验、合作能力、个人品质等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我意识到我们更应该坚持“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以教书育人为本分,做名好园丁,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同教育事业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为之倾注热忱。而践行教育的情调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中,实际上对于家长,我们可以耐心细致的介绍了校园文化,并从家长最关心的需要做的地方准备着手,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生活情况。同时,我们还可以每天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憧憬,来与孩子们相处,坚持以一颗诚挚的心与学生相处,去爱学生。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爱是真正促使人复苏的动力。让我们周围充满爱的温馨,让爱与我们同行,让爱与孩子同行。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

  拥有一双慧眼,怀揣一颗慧心,坚定目标砥砺前行。只因我手上所持的孩子均是世间稀有的珍宝。用我所持,行我所为,日种三百颗,但使愿无违!这就是我追寻的教育情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