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11-01 14:40:56.0读后感427

  去年,我有幸地加入学校视导小组,到镇内的各学校进行学习参观,而出乎意料的是,我被分到的是校园空间布局与设计研究小组。这个分组让我不禁困惑了,因为除了给班级画个墙报和做个环创以外,我连家里的装修,都没有接触过,更别说是校园的空间设计了。很多时候当小组的伙伴们开启讨论时,我是懵懂的,提出的想法是稚嫩的。于是,为了跟上步伐,了解更多关于校园空间设计的知识,我阅读了这本书——《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本书的作者普拉卡什•奈尔,是一名有名的设计师,美国引领学校设计领域变革的领军者,他的设计曾获学校设计领域的最高荣誉。

  这本书讲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空间的功能构成,提供了“合作学习”空间的设计方法和全新学校设计方案,展示了教学空间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影响教学和课程实施的。也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不是教育专家,书中语言比较直接浅白,适合所有教师一起阅读。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中思考如何盘活,重构学校现有的空间与资源,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构思如何改变自己班级,自己的教学场室。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读了以后要用起来,用起来才会使它产生真正的意义,期待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可以从这本书中收到启迪。

  在分享这本书前,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曾经身处大部分学校,传统的教室是否大部分继续沿用学校当年建成时的设计,空间以“盒子形状”为主,教室的座位大部分时间以“排排坐”的方式布置。教室里大部分的时间也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传统的学校,传统的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的也是传统的学生。但是我们的学生要面向的是未来,我们现在在努力打造的也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型教育,那我们的校园环境也应该为此作出应有的改变。
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
  书中通过分别讲述——学校入口公用区域、教室、过道、图书馆、学科功能教室、教师办公室、户外场所等校园常见的不同区域的设计原则和改造案例分享,用直观方法帮助我们了解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

  一是要在教室与过道中发掘更多的学习空间。打破传统的讲授型教育必须从教室的改变开始,要将教室转变为学习工作室,要能够适用于开展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室中的桌椅、黑板、电脑等设备都是可以易于移动的,这样才能方便因应不同的学习活动重构不同的场景。教室与教室间的隔墙可以改用可移动的隔断代替,这样可以为不同班级、不同学段的合作活动提供场所支撑。同样教室内的空间也可以通过课桌的摆设,移动隔断的布置,来设置学习套间,便于组建小型的项目工作室学习,便于项目课程的策划、开展。这样我们的教学楼的学习区域可以根据不同学习活动缩放学习空间,这时,一个小型的学习社区将会被建立,我们的教学空间也会更多程度地服务于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

  二是将功能型实验室改造为一体化学习区域。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多数被定义为仅仅涉及与科学、物理、化学相关学科实验活动的场所,这种传统实验室的活动空间很小,因为放置了大量实验桌,用以连接水、电等,限制了大家组织交流活动的空间,同时也因为设备过多,教师在上课时会把更多的专注力放在提醒学生要爱护实验室公物以及注意实验安全,而减低了对课堂实践及交流活动本身的关注。书中特别提醒我们在重新设计学校的实验室可以参考美国人家庭的“车库”理念——美国家庭的车库,地板往往是没有过多装修的,因此在哪里都可以动手做各种实验,而不用担心造成毁坏。这里也会挂着家里的各种木工、电工工具和物料,还会有结实的工作台和储藏空间,车库通常还连接着户外,有很好通风和采光,这里就像一个工作坊和小型实验室,我们所熟知的苹果之父乔布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们就是在车库开始创业。实验室不应该再以单一学科、单一功能进行设置,重构的实验室应该是多元的,大多数学科都能够在此进行活动,这里提供的工具也是移动的,多学科共用的,师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实验,以达到学习效果。

  三是要转换学校图书馆的角色。大多数传统校园的图书馆最主要的功能是藏书,因为设置的位置偏僻,借阅时间不科学,图书未及时更新等等原因,导致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率反而不及班上的图书角。当然,我们的学校为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如在课程中增设“阅读课”,把图书馆的书分批送进教室的图书角等等,以使图书馆尽量用起来。除了以上的活化方法,本书中提及,图书馆作为人与思想产生联结的地点,应该首先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引进电子书阅读器,提供尽量多样电子图书供学生阅读,提供电脑及快速的网络为学生的项目调研、讨论提供便捷的空间。这样图书馆就会转换为小组项目学习的学习社区,同时也会是教师合作磨课实践的好去处。

  我们的教育正跟随着社会的脚步,一直不断变化、不断进步,期待我们的学校设计,可以作为一个工具,通过对空间的改造,人文元素的创新,引领新的教育空间,助力教育方式的变革,开拓孩子的思维方式,让教育真正走向未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