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09-17 15:33:53.0读后感479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代表作,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同属于精神心理学世界级大师的重要人物,他自小驼背,身材矮小,在家庭里话语权不强,于是养成了他自卑的心理,但在阿德勒看来,人天生有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其实是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心理需求。

  在阿德勒的观点里,儿童的自卑感是天生的,普遍存在的事实,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依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受成人控制,当儿童们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他们能够做的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发展出病态的心理或行为。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构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卓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从出生之日起,我们就在追寻生活的意义,儿童也是如此,他们会想办法区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在环绕着他的整个生活中所占的力量,在儿童5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这位儿童对待问题和工作的模式,这也和我们中国的谚语“三岁看大,五岁看老”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儿童5岁时已经具有了“对这个世界和对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的最深层最持久的概念。如果在5岁前可以引导儿童如何处理自己的“自卑情结”,这些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可以趋向于稳定的发展。
自卑与超越
  人们儿童时的情境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解释。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验完全可以有可能被赋予完全相反的意义,不太重视不愉快经验的人,他的经验除了能告诉他做默写防范措施以外,几乎不会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他会觉得“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样糟糕的环境,从而确保我们的孩子不再经历这样的不愉快。”另一种人会觉得:“生活是不公平的,别人总是占尽了便宜,既然世界这样待我,我为什么要善待世界?”有些父母则这样告诉他们的孩子:“我小时候也遭受过这样的苦难,我都熬下去了,为什么你不能吃苦?”第三种人可能会这样想:“我童年遭遇了不幸,所以我现在做的每件事都是情有可原的。”这三种人对童年时期经验的解释都会表现在他们的行为里,只要他们没有改变自己的解释,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有所改变。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里,他扬弃了决定论,经验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人们一般不会被经历过的打击困扰,人们通常只是从中汲取决定我们目标的食物,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意义不是由环境或者事件决定的,而是我们赋予环境或事件决定的。

  我所在的学校是有所城中村小学,学校里大部分都是来深的务工子女,孩子们天性烂漫,可是也能感受到,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能陪伴的时光是很有限的,或者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上也没办法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能从孩子们的沉默的眼睛里看到防备或者害怕,害怕环境的变化,担忧与人交往的困难。这个时候的孩子大部分属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被忽视的儿童”:他们孤单,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即使是合作探究,也是屈于老师或者同学领头羊们的引导,而不是发自他们自己真心对他人或者合作这件事的兴趣,“被忽视的儿童”对身边的人和事都缺少主动探究的快乐,容易造成他们缺乏学习和探究主动性的个性和成长困境。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和训练学生的合作之道,在日常工作及平常的游戏中,我们要鼓励和允许他们在同龄人之间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事,提升他们自主性的同时也是在训练他们对人事物的更多兴趣。同时在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因为他们的短处就责备他们,当他们开始尝到苦果时,我们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设法补救。如果我们理解孩子们在赋予生活以某种意义时会范错误,当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应该不断努力,而不能把自己肩上的重担推给别人,口出怨言以博取关怀或者同情,或觉得丢脸而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我们必须开拓我们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能够对付它,我们是我们自己行为的主人,除旧布新的工作,舍我其谁?”

  只有培养自主发展的学生,才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唯一途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