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左右

admin2022-09-10 18:34:20.0读后感296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可谓教育著作中的经典,细细读来,他的教育理念、实践经验,直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深入体悟,加以借鉴。书中,他从多个角度不断谈到阅读的重要,尤其对于教师自身成长的影响,以及阅读在教育中的巨大力量,对我触动很大。

  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

  很多人认为,教师这种职业没有空闲时间。如何解决时间问题?书中讲述了一位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观摩课,并告诉大家:“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仅花了约15分钟。”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的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到那个时候,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

  有人调侃:“现在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其实就差一本教参的标准答案。”确实,不少老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会花几小时阅读一些参考资料,但平常的备课大多就是照抄现成的教参。网络时代,电子办公,备课有时甚至只剩下复制黏贴这个简单的操作。老师们的阅读,大多只是碎片化的、功利性的信息浏览,缺乏出自本性的需要、知识的渴求。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试想,一个不读书的教育人,如何了解日新月异的世界?如何不断具有前瞻的教育理论?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江河生气勃勃?所以,“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在今日仍然非常必要。所以,不妨读点教育著作,让我们拥有自己的教育理解与认知;不妨读点文学闲书,让我们拥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不妨读点思辨哲学,让我们拥有自己参悟人生的从容和智慧……只有经常性的阅读,才可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历经几十年而愈加有闲、有趣、有益。
给教师的建议
  愈是困难的学生,就愈需要阅读

  我也很有同感,我们教育工作中最“硬的核桃”之一,是对“困难”学生做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试验过许多方法,得出结论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扩大阅读范围。这些学生需要尽量多读些东西。他会尽量经常为每个“困难”儿童挑选一些用最鲜明、有趣和吸引人的方式阐明概念、结论和科学特点的书籍和文章,供他们阅读。让这些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尽量多产生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来找他,这是对他们进行智力教育很重要的条件。

  书中他例举了自己在教育小费佳的5年中,为了解决孩子的绊脚石算术题和乘法表,专门编写了一本习题集,约有200道题,每道题都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绝大多数题无须做算术运算,解这种题首先意味着要思索和动脑筋。在阅读中,费佳明白,这些故事就是习题。于是,他整天整天不离开习题集了,每解一道题就感到像是取得了大胜利。阅读这些故事就是一种脑力锻炼。费佳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课。他的每个困难都是通过阅读而得到了减轻的。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就是让枯燥的练习穿上了有趣的故事外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并主动深入地思考。反观我们当下的老师,不要说语文和英语等学科,就是数学、物理等理科学习遇到问题,大多采用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如果再错,老师蹦出的第一句话就是:“都做过N遍了,你怎么还错?”殊不知,这样“就题论题”的操练,都只会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和思维的固化。

  愈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学生思考得愈多,在周围世界中见到不懂的东西愈多,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愈强。而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工作起来也就愈容易了。

  哪本书给哪个学生看最合适

  《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你在整个教育生涯中都应成为教育者,而要进行教育,离开美和艺术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不会任何乐器,你手上和心里就应当有另一种影响人类心灵的强大手段——文学作品。要具备和丰富自己的文学作品的藏书。要根据你教的儿童的年龄,每年买上数十本文艺书,它们能帮助你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在充实自己的藏书时,应记住的最主要的事情是:在你要给学生看的书里,应当有关于如何生活的教导。苏霍姆林斯基在书店中为自己的教育藏书选购著作时,总是努力考虑哪本书给他的哪个学生看最为合适。

  读到这里,不禁为苏霍姆林斯基的用心折服!翻看以前自己在小学做班主任时的教育随笔,居然有几则讲到学生遇到一些问题时,我会给他们推荐阅读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对于当下的学生很有触动。我也常常会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列出一些必读书目,但从未深层次地考虑过哪个学生需要阅读什么书。做了园长之后,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经费用于添置书籍。可大多是书店提供新的书目,老师们一起浏览,主观意识中认为学生缺少的、适合的、需要的,就购买到了学校的图书室。也正因为如此,那些书往往会闲置起来而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应。其实,每一本与学生相遇的书,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位相遇的“老师”,只有因为契合而产生了共鸣,阅读效果往往比说教好上许多。

  所以,要进行教育,首先的就是要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学生的心灵,去发现那些微小的、独特的东西,真正地理解学生,懂得学生。同时,我们自己必须要多读书、多思考,把读过的每一本书设法收入我们的教育资源库里,等到某个学生需要的时候,让它成为打开那个学生心灵的钥匙。

  孩子的智力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书中还谈到了阅读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的智力氛围,对于儿童的发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和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里的人们有什么智力兴趣?读些什么书籍?成年人考虑些什么问题?在儿童的思想里留下些什么影响?教师需要告诉学生的家长:“孩子的智力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什么地位。”

  可很多家长,从不关注自身的智力兴趣,却一味要求孩子看书、作业、考高分,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也因此而箭拔弩张。于是,叫喊、责难、不信任充斥在家庭中,家长会觉得孩子的教育很难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力图使父母相信,家庭中应该充满尊重科学、文化、书籍的精神。教师和家庭一道举办图书日,让父母为家庭图书室购买各类书籍。他们在家长教育学校的各部讲课时,在进行个别谈话时,都要谈家庭图书和家庭集体的精神生活问题,力求培养儿童具有多方面的精神兴趣和需要,其中对书的需要应当是首要的。他们使不少家庭把傍晚前一小时作为读书的时间,儿童和少年这时阅读自己家庭图书室的书或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施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不妨以阅读为切入点,加强家庭书房的建设,引导家长每天都抽出一些时间和自己的孩子聊聊天,同他一起读读书,到大自然去散散步。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亲近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共成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地阅读,汲取书中的养分,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也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和家长去阅读,才会打开大家的智力之门、心灵之门,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让教育润物无声,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