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09-04 15:33:57.0读后感761

  暑假期间跟着学友们共同阅读了雅斯贝尔斯的著作《什么是教育》,我受益匪浅。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有着长达40多年的教学生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和独特的见解。《什么是教育》是雅斯贝尔斯重要的代表作,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深入论述了教育的类型、教育发展趋势、教育必要性、陶冶式教育以及大学教育,该书对德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什么是教育》主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阅读了这本书后,我也从中吸取了许多涉及学生心理、行为、认知及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同时对我理想教育的未来轮廓有了一定的憧憬。关于教育是什么?人们所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本书中也有一定的答案可循。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里就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对灵魂的唤醒,如果没有对学生灵魂的唤醒,则没有真正的教育的发生。“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

  首先我们要明白,“人是教育的内因,环境是教育的外因,作为内因的人与作为外因的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就我而言教育应该首先要面向学生的,在这个时间段里的教育决定着他未来的处事方法、行为模式,直接塑造着他在未来的认知。要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理想的意义,让孩子们得以感悟生命美好,珍惜生命存在。
什么是教育
  毕竟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生命的准确意义还不能太好地理解,但只有明白什么是生命,明白父母养育一个生命的艰难,明白每一个生命存活于世的可贵,他们才能懂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珍惜,才能学会尊重每一个小生命,学会感恩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宽广的胸怀,与他们、社会达到完美的融合,从而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和谐发展。

  其次,在我看来,“理想教育”不仅是教育学生们知识、构建高质量教学环境,更应该塑造孩子们良好的理想信仰与价值追求,激发人的生命觉悟,培养全面发展、有自由灵魂的人。无论我们的人生起点在何处,永远不要自暴自弃,永远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永远要在学习和正在学习的路上。如此才能跳出狭义的“教育”,全方位融入人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生的平均教育素质。

  今天,教学技巧、技术、形式持续地丰富,层出不穷,而真正的教育,也就是“有实质内容的教育”更应当被学校关注。《什么是教育》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有教养的人。这种人的高明之处,是能将观念的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整体”,让人茅塞顿开。

  雅斯贝尔斯教育说,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教育即生成”。而所谓生成,就是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天赋的潜力,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总而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关于教育是什么的追问与回答,《什么是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住教育的根本,无论我们以往是采用现场面对面的教育方式,还是我们在疫情期间采用网络在线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教育的环境、技术、方式可以随着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发生改变,但是教育唯一不变的本质则是教师对学生灵魂的唤醒。只有当老师与学生有真正的精神相遇,教师的一言一行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引起了学生灵魂深处的觉醒,这才能说学生是真正受到教育,这时真正的教育才得以发生。

  雅斯贝尔斯的知识观,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所谓知识,他诠释为天然潜在的自我认知,其只能被唤醒,而不能强灌。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就会重新记忆起仿佛很久以前的潜能。人只能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从这个视角看,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润泽,是一种“生命在场”,来不得半点强制。教育的过程,精神成长在先,其次才是科学获知。教育的功能在“照亮每个人心智的理性”,唯有此,每个人才能从本源深处发出自主自能的决定和意愿。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整体”的人或“全人”。他称之为“有教养的人”。“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

  总之,在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中,教育总是会以唤醒人的精神世界为首要任务--唤醒生命,让我们思考:教育为何而来?学校如何更好关怀学生整个生命,而不是暂时和局部;教师如何深入发现和发掘学生生命的潜能,而不是肤浅的说教;如何真正以人为本,而不是功利狭隘等等,这是教育在哲学上的思考。

  教育,任重道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