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1800字
“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从《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序言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改革的根本在教室和学校,目标在于改变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的方式,保障在于社会乃至国家的辅助和支持。由此必须笃信: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序言中所说“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因此,我们渴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样渴求基于人的终身成长的“静悄悄的改革”。
尊重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
每个教室里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这里的“一个个”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力、创造力和个性特点的学生。实际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根据成绩将学生简单的划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等,既定的教学进度和评价标准使我们渐渐失去了发现不同、鼓励不同、发展不同的能力,尽管从199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一直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迄今为止,高考的指挥棒仍是素质教育评价体制的掣肘。《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多次提到在课堂上要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使教室成为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的乐园。这也正是我们的课堂所或缺的,我们应该俯下身子,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立,尊重学生在“活”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成长的轨迹,注重量体裁衣(培养=应对每个个体)和”交响乐演奏”(相互影响=个体与个体地交融),真正做到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因材施教,尊重成长。

专注教材改革发展的特性
近几年,我们的教材做了多次改版,其目的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教育所需。在2001版的教学大纲沿用20多年后,2022年4月份,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这一新的课程标准无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力点和支撑点,课程标准是“基于课程,通过课程,为了课程”的总标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境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这正对标到了佐藤学的“综合学习”:“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也就是“学习的三位一体论”。从这里不难看出,综合学习不是综合课,而是提出知识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自学、活动、合作、探究、反思、表现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提升学科素养、培养创造精神,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路径。对于践行改革的教育者来说,我们首先要更新理念,严格依据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但又不能一味遵从教材、照本宣科,要根据学情实际不断的去实践、反思和改进。学科综合式的主题教学必将是一种课堂改革趋势,这样的改革更需要教师们把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意见和发现,抓住关键生成适时点拨和引导,开展多样化的互动学习,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教学方式更灵活,提升学生素养,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简言之:综合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理念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育情怀、奉献精神缺一不可。
构筑教育共同体的新样态
课堂“教和学”的改革归根结底是要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实现创造性、合作性学习的师生间互动,同时适时把学校向家长和社会开放,让家长参与其中并相互合作达成教育目标的有效过程,其根本是要努力构建生生、师生、家长、社会等协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试想一下有这样的学校:学生们每日像“去儿童乐园”那样地期盼着上学,学校里像“城堡探险”一般新鲜有趣,课堂上如“游戏通关”般妙趣横生;老师们卓有成效地设计学习、创造课程,没有会议的叨扰,没有检查事务、留痕工作地繁琐,有充足的时间相互交流、共享教育实践,一起构筑成长平台,一起在无尽地探索中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家长共同参与到学校管理及课程的学习指导,跳出关注自己孩子的圈子去关注整个教育的模式和生态;社会能对学校多一些包容和体谅,关注和扶持。所有人都在不断努力通过平等对话、深情倾听来改变着自己的学习方式、行走方式、生活方式,是不是就会有学习型社会、学习共同体的完美构建呢?可能这些现在看来还过于理想化,但却应该成为每个教育者思考并为之奋进的目标。
深思“静悄悄的革命”,沉静下来去观察每一个花期,俯下身子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当职业日常变成特长爱好,一切将会变得更加幸福而有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