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最后一支多巴胺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5-11-14 22:20:41.0读后感2

  《最后一支多巴胺》是由范志伟医生所著,记录自己在医院真实见闻的一本书。和医院相关的故事都是最能看见人性的,这本书里的故事同样如此。文字虽然沉痛,但是读完,剖开的人性会让每个人都更加清醒。

  钱是个绝好的东西。如果你问到医院诊治最需要什么,那一定是钱。有些人因为吃不起最平常的药耽误了病情,有些人花费巨额治好了疑难杂症。如果说在绝症面前人人平等,但有钱一定会让你更有尊严。如果一定要选,因为没钱治不起病和花了钱但没治好病,你会怎么选,或者说,你作为家属更愿意如何选?钱可以解决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问题,这句话半分都不假。

  亲情、友情、爱情?不存在的。当然这句话太过绝对,但是这本书里的故事却还是揭示了人性无法直视的一面。一个癌症晚期的女人,丈夫不仅不给她花钱治病,连基本的陪护都没有,甚至不愿意去医院看她,哪怕医生强硬要求他陪护,他还是以“明天要上班”为由直接离开。不顾两个人还有孩子,连墓地都不愿意给买,只因为钱要留着再娶老婆。老人喝农药自杀,儿子至始至终没有露面,儿媳妇满脸嫌弃,因为农村儿子养老的思想,女儿做不了主,因为做主意味着出钱出力。所以你说什么是可靠的?任何人都靠不住。

  是体面的死去还是备受折磨的煎熬。任何病,但凡有一丝希望,只要有能力,大部分人应该都会选择继续治疗,但是很多时候,特别是在生命的结尾,病痛对人的折磨是非常巨大的,是看着病人全身插满仪器苟延残喘,还是下狠心拔掉仪器早点让病人结束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道巨大的难题。但是只要心正,在最无力的时刻做出的任何选择都不应该接受道德的审判,因为在生死面前已经无关对错。

  永远无法参与别人的决定。从书里可以看出作者,既有作为普通人看到人性百态的焦急、苦闷和怜悯,同时也有作为医生的科学判断和理性,但不管是医生还是普通人,更多时候面对病人及其家属的疑问和乞求,面对各种各样的家庭和个人,也只有束手无策。比如16岁的女孩就沦为了生育机器,刚满16岁的女子因为同两个人男生的感情纠纷在医院大醉失态,几个月后被诊断为宫外孕,还有16岁的少女自小没有父母用心的呵护,嫁给28岁的男人,之后患了肾衰竭又被抛弃......有些苦是无奈,有些苦是自选,只是在他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对世界和人有更多认知的时候,但其他人除了惋惜,又能做什么呢?

  这本书里的故事展示了很多平常难以理解的人性,但就是这样的现实更让人警醒,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愿所有人都平安健康。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