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后感1500字范文
在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上,我深耕教坛20余年,我以为自己足够努力就好。直到遇见《教学勇气》这本书,让我发现了自身很多问题,它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教学之旅,让我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挣脱“模板枷锁”,让乡土成为语文课堂的活教材
多年带毕业班,为了迎合考试,我归纳很多考试模板,心里有些暗暗自喜,以为自己经验丰富。这两年我再次带七年级语文,我也曾陷入“照本宣科”的困境。为贴合“标准化教学”,我要求学生死记“比喻、拟人手法的作用”,可课堂上,孩子们望着窗外自家农田的眼神总有些游离。一次课后,班里的留守儿童小梁怯生生问我:“老师,课文里的‘春风吹醒万物’,是不是和奶奶说的‘惊蛰到,麦苗绿’一样呀?”这句话让我猛然想起“教师要联结自身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观点。我当即调整教学方向: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效果出乎意料,最后鼓励孩子走进村头的田地,触摸万物、倾听风声。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孩子们分享自家院子里的“秘密角落”。当小杨同学说“我家老槐树下的蚂蚁洞,比百草园的覆盆子还有趣”时,我终于明白:农村语文教学的勇气,是挣脱教育模板的枷锁,让乡土成为最生动的教材,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里读懂文字的温度。

读懂“沉默背后”:用耐心叩开孩子的心扉
“倾听是教学的灵魂”。班里有个叫小杨的男生,上课总爱接话茬,作业也常敷衍了事。起初我以为他是“故意捣乱”,多次批评后,他反而更叛逆,甚至在课堂上和我顶嘴。疲惫之际,我想到《教学勇气》里“倾听学生的沉默,比倾听他们的声音更重要”,决定换一种方式。我找小杨单独聊天,没有批评,只是问他:“你上课总接话,是不是有什么想和老师分享的?”沉默许久后,他低声说:“我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我想让老师多注意我一点。”原来他的“调皮”,只是渴望被关注。之后我试着在课堂上“看见”他。当他又接话时,若说得有道理,就顺势让他展开分享;发现他喜欢运动,就推荐他参加球类社团;发现他喜欢历史书籍,就让他在班会上讲历史故事。渐渐地,小杨上课不再故意捣乱,作业也认真了,运动会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多项运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农村孩子的“叛逆”里藏着对爱的渴望,教育的勇气,是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耐心倾听学生行为背后的声音,用理解与尊重搭建起心灵的桥梁。
接纳“资源局限”,在不完美中创造教育可能
“接纳局限,才能看见教育的更多可能”,这句话,让我最近又一次走过农村教学资源匮乏的困境。前几天,我们接到一个任务:七年级学生到司马迁祠上一堂思政课,要求学生展演一台课本剧《将相和》。可学校没有道具、没有舞台,学生初来乍到,没有表演基础,加之,我们对学生了解也不深入。种种困难面前,是“教师要在有限中创造无限”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准备利用开发身边资源:从有朗读基础的学生中,挑选读台词功底较好的学生,结合他们的外形特征和声音特质分别挑选不同的角色,折下树枝当荆条。我和音乐老师带着孩子们围读剧本,厘清事件,分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内心,把每个角色植入孩子们心里。果然表演当天,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演绎剧情,迎来了阵阵喝彩。我们农村孩子也可以凭借精湛的演技演绎出来精彩的故事。那一刻我顿悟:农村语文教学的勇气,不是抱怨资源不足,而是接纳“不完美”,引导学生用乡土里的智慧激活课文,让语文课堂在朴素中绽放光彩。
读完《教学勇气》,我愈发坚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教育的“边缘地带”,而是孕育勇气的沃土。当我们挣脱模板、倾听心声、接纳局限,就能让语文扎根乡土,让农村孩子在文字里看见家乡、看见自己,而这份在困境中坚守的勇气,正是农村教育最珍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