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万玮班主任兵法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5-10-16 14:18:22.0读后感5

  作为一名扎根小学语文课堂二十载的班主任,我见过清晨教室里最早亮起的灯,也接过家长深夜里焦虑的电话;曾为调皮学生的“屡教不改”愁得失眠,也因孩子们的点滴成长红过眼眶。

  直到重读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那些藏在“兵法”里的教育智慧,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深处诸多教育故事的大门。

  书里说“教育不是征服,而是唤醒”,这让我想起班里的“小刺猬”阿杰。那是十年前的事了,阿杰刚转来班上时,书包里总藏着玩具车,上课铃响了还在抽屉里“开赛车”,批评他两句,他就梗着脖子瞪眼睛,活像只炸毛的小刺猬。最初我按“老办法”找家长、写检讨,可他非但没改,反而变本加厉,甚至在我讲《小公鸡和小鸭子》时,突然学鸭子叫打断课堂。
班主任兵法
  某天夜里翻《班主任兵法》,“以柔克刚”四个字突然跳出来。第二天我没提课堂捣乱的事,反而在早读时走到他身边,轻声说:“阿杰,老师昨天看见你帮值日生搬水桶,力气真大,像故事里的小公鸡一样能干。”他愣了愣,耳朵悄悄红了。后来我发现他爱画画,就把班级“黑板报角”交给了他,让他画课文里的插画——讲《小蝌蚪找妈妈》,他画出拖着长尾巴的蝌蚪;学《秋天的雨》,他用金黄的颜料涂满银杏叶。渐渐地,他上课不再捣乱,反而会举着手问:“老师,这篇课文我能画成连环画吗?”如今阿杰已经上初中了,去年教师节还寄来一张画,画里是当年的黑板报,旁边写着:“谢谢老师没把我的‘赛车’没收。”

  《班主任兵法》里的“兵法”,从来不是对付学生的“套路”,而是走进孩子心里的“路径”。就像去年班里搞“小组积分制”,我没照搬书里的规则,而是结合语文学习改了改——背熟一首古诗得1分,帮同学讲解生字得2分,甚至“主动承认自己读错了字音”也能得1分。班里的小宇是个内向的姑娘,平时很少说话,有次她读课文时把“蒲公英”念成了“蒲公yīng”,全班同学“噗嗤”笑了出来,她脸一红,头埋得低低的。我连忙说:“小宇敢于站起来朗读,已经很勇敢啦!而且她刚才的‘蒲公yīng’,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教我的方言,特别亲切。现在谁来帮小宇纠正一下读音,咱们一起得‘互助分’?”后来小宇慢慢敢举手了,有次语文课上,她还主动分享自己写的小诗,结尾那句“老师的积分本,像小太阳,照得我心里暖暖的”,让我鼻子一酸——原来所谓“兵法”,不过是把“规则”变成“温暖的约定”。

  二十年班主任生涯,我越来越明白,《班主任兵法》里最厉害的“兵法”,其实是“真心”二字。就像万玮老师说的,教育者要“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温度”。我们教孩子认“人”字,一撇一捺要站稳;教他们读“爱”字,宝盖头下是真心。那些所谓的“策略”“方法”,若少了对孩子的理解与包容,不过是冰冷的条文;可当“兵法”遇上“心法”,当规则裹着温柔,那些调皮的、内向的、迷茫的孩子,都会慢慢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班主任兵法》像一位老伙计,提醒我:做班主任这门“手艺”,既要懂“兵法”的智慧,更要守“育人”的初心——毕竟我们面对的不是“对手”,而是一个个等着被看见、被爱着的小生命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