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抗战家书读后感900字

admin2025-09-19 15:16:40.0读后感115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如何铭记那段历史?《抗战家书》给出了答案,它收录了张自忠、赵一曼、左权等40余位抗战英烈的近百家书。细读《抗战家书》,那些笔墨斑驳的信笺穿越八十余年的岁月风尘,依然能让人心头发烫、眼眶湿润。作为综治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我在字里行间读懂了“家国”二字的千钧重量,更从先辈的赤子情怀中,照见了基层治理工作者应有的初心与担当。

  抗战家书里,最动人的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这恰是基层治理工作的精神源头。赵一曼在给儿子宁儿的信中写道:“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既牵挂“北北”的成长,更惦念“为民族解放事业尽忠”的使命。他们心中并非没有亲情羁绊,只是将对家人的爱,融入了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之中。这让我想起为基层治理工作默默付出的无数工作人员:有冲在矛盾化解第一线的调解员,有二十四小时接听群众诉求的话务员,还有每日穿梭在大街小巷,让百姓住的舒心安全的网格员……社会治理的落脚点是“人”,本质上也是一场“舍小为大”的坚守——放下个人的“小便利”,换来群众的“大安心”;抛开自家的“小矛盾”,化解社区的“大难题”。先辈们用生命践行的家国情怀,如今正转化为我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日常。
抗战家书
  读《抗战家书》,回顾九三阅兵,更让我明白“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家书中先辈们对信仰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在阅兵式中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的底气与力量——从老兵方阵传递的“不屈精神”,到现代化装备彰显的“大国实力”,本质上都是对“家国情怀”的传承。当下,有人或许会问:和平年代,我们还需要像先辈那样“牺牲一切”吗?有必要进行如此阵仗的阅兵吗?答案就藏在两者的呼应里:先辈们用生命换来和平,我们便要用奋斗守护和平;他们用家书传递信仰,我们便要用行动践行信仰。阅兵既是对大国实力的彰显,也是对民族英雄的缅怀。所以和平年代,进行阅兵很有必要,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才能体会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读抗战家书,读的是历史,更是精神;学的是先辈,更是自己。那些跃然纸上的初心,那些重若千钧的担当,那些凝聚民心的力量,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更成为我们做好工作的精神养分,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蓬勃奋进。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