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报告2500字
最近读完一本书,内心无比震惊,久久不能平静。它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故事,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关于“成长”和“自己”。
从书里看世界,是真的不一样的,说实话,合上书的那一刻,我脑海里似乎只记得一句话:”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但塔拉的故事,远比这句话更复杂、更疼痛,也更充满力量。
你能想象吗?一个在爱达荷州巴克峰山脚下废料场长大的女孩,17岁前从未踏进过学校的大门。她的世界被父亲偏执的摩门教教义和世界末日论禁锢——学校是魔鬼,医院是魔鬼,政府的一切都是魔鬼。女孩不能穿裙子,生病了靠“肌肉疗法”(敲打伤口默念“灵魂净化”),书里描述的种种都让我觉得匪夷所思,也让更深刻的意识到父母的觉知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塔拉的哥哥肖恩是一个可以随意把她的头按进马桶,并美其名曰“开玩笑”、“为你好”?这放在现在社会来说可不就是家暴吗?而这一切,在塔拉父母眼中,是“正常”的,甚至是“应该”的,这样的认知是多么可怕残忍的
读着书里塔拉描述的童年,那些起重机的轰鸣、废铜烂铁的气味、随时可能被机器吞噬的危险,还有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和自我怀疑……我常常忍不住倒抽冷气,在心里惊呼:“天哪!这到底是什么鬼?!”可这并非虚构的小说,而是一个真实得鲜血淋漓的人生切片,有那么一瞬间我带入塔拉,我想如果是我可能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但塔拉她从垃圾场到剑桥博士,从被暴力蹂躏的“野人”到《时代》周刊年度影响力人物,这前后的蜕变足够很多人为之震撼。比尔·盖茨盛赞它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最初,我也以为这会是一个标准的“美国梦”逆袭剧本:悲惨女孩如何靠努力登上人生巅峰。
但我错了。塔拉自己最不想展露的,恰恰是所谓的“成功”。
这本书真正撼动我的,不是那串金光闪闪的学历(杨百翰大学、剑桥硕士、哈佛访学、剑桥博士),而是塔拉在“得与失之间两难的境地”里,那种撕裂般的挣扎与抉择。
她得到的,是教育赋予的新世界,是独立的思想,是看清真相的眼睛。她失去的,是与原生家庭的纽带,是被父母和部分兄弟姐妹视为“背叛者”的痛苦,是那个虽然充满伤害却也是她唯一归属的“山”。教育对她而言,远非文凭或知识,而是一场彻底的、带着剧痛的“蜕变”与“重塑”。就像荣格说的:“没有任何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
她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时的格格不入——不会坐公交、不懂卫生习惯、觉得穿裙子的同学“不道德”、甚至因为室友嫌弃她不冲马桶而觉得对方“小题大做”……这些细节让我心酸又警醒。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正常”,对另一些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习得的“新语言”,现在我似乎更能接受一些我曾经不能理解但是存在的现象了,或许他们的世界给他们的教导就是如此。
当读到塔拉通过在大学和外界传递给他的新认知与原有的认知产生碰撞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似乎也存在这样的认知碰撞,我们在拿过往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与现在教育观念做对比,这里形成的碰撞就有了每个家庭自己的独有的认知。而当塔拉意识到父亲灌输的一切可能是错的,当她开始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时,以为可以重获新生,然后并没有,原生家庭的暴力并未停止。哥哥肖恩在初恋男友面前再次将她的头摁进马桶,父母为了“拯救”被“魔鬼附身”的她,试图进行屈辱的“驱魔仪式”……每一次当父母的就得认知与塔拉自我形成的新认知碰撞时,都给塔拉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幸运的是,塔拉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塔拉的导师克里博士对她说:“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于你的内心。”这句话如同闪电击中了我也击中了塔拉。塔拉明白了:让“我”成为“我”的,不是外在的标签或环境,而是内心的信念,她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于我而言也是一样,似乎也有一些东西在我的内心觉醒
塔拉不再羞于启齿自己的过去。当她说出“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它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时,我知道,她终于完成了最艰难的那部分飞行——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并真正接纳了那个从废料场走出来的女孩,是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回想自己的成长。相比塔拉的地狱模式,我的童年简直堪称“岁月静好”。父母忙于生意,虽无暇过多关注我的学习,但也从未打骂苛责,给了我足够的空间。我曾以为,我后来的一些困惑或不足,多少可以归咎于这种“放养”。但塔拉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矫情和浅薄。
我何其幸运!在懵懂的初中时代,我遇到了一群爱学习的朋友。是他们,在我可能偏离轨道的时候,无形中牵引着我,让我知道“学习”和“向上”是值得追求的状态。虽然我的成绩并非顶尖,但这条“正确的轨道”,是他们为我点亮的。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塔拉生命中的那束光——她的哥哥泰勒。有时候,照亮你前路的,未必是灯塔,可能只是一颗星,或者同行者手中的一盏灯。
塔拉的经历让我无比清晰地认识到:学识,远不止于课堂上的公式和课文。它是对世界多面的认知,是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力,是赋予你选择权并为之负责的能力。我们看到的每一件事,都不止一面。而最终决定我们走向哪里的,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无论选择留下还是离开,拥抱还是割舍,最终承担结果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却依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塔拉对家人的态度,给了关于“和解”最深刻的启示。和解与否,原谅与否,都是个人的权利,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放过自己?是否能在承认伤害存在的同时,依然保有选择的自由,并勇敢地飞向属于自己的山?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最终沉淀为一个坚定的信念:或许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并非成为某个耀眼的“谁”,而是先成为完整的、真实的“自己”。不畏过往的泥泞,不惧未来的风雨,拥有接纳自己一切的勇气——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座山,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巅峰,而是你内心认定的方向,是灵魂得以安放、思想得以自由的所在。飞行的过程必然艰辛,挣脱引力需要巨大的力量,但翅膀一旦展开,便拥有了整个天空。
塔拉飞向了自己的山。而我,我们,又当飞往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