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新时代中国读后感1500字
秋意漫过窗棂的夜晚,指尖拂过《读懂新时代中国》的书页,仿佛与一众深耕时代的敏锐观察者并肩而立。这本书汇聚了2019年至2023年“钟华论”(新华社于2019年创办的重要政论栏目)的28篇重磅评论,恰如一扇澄澈的窗,让我们清晰窥见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触摸到国家前行的精神脉络。
人民至上:温暖的精神底色。书页轻启,浓郁的人民情怀便漫过纸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一文中,“十月的阳光洒向丰收的大地”的诗意笔触,将抽象的执政理念化作可感的生活场景。书中满是“农民丰收的开怀”、“老人在‘长者食堂’就餐的欣慰”、“社区居民享受便民服务的温馨”等细微片段,编织出了新时代最温暖的底色。
从“半条被子”的红色传承,到脱贫攻坚的全力以赴;从“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论断,书中清晰地揭示——一切奋斗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宿,始终是人民。四川凉山州“悬崖村”村民告别藤条路,北京雨儿胡同住户感叹“阳光照进屋里,也照进心里”……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

家国同频:动人的命运交响。阅读时,总有一种深沉的力量叩击心扉,这种力量源自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旗帜永远高扬”一文中,从塞罕坝一望无际的林海,到深圳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从港珠澳大桥的“海上长虹”,到嫦娥探月的“九天揽月”,每一处风景都是一页鲜活的时代故事,诉说着家国一体的深情。
当云南大山里的女孩通过“专项计划”走进大学校园,当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搭乘“一带一路”列车驶向世界,当贵州的村医背着药箱守护深山百姓健康,个体的奋斗与国家的脉搏紧紧相连,奏响了一曲曲家国同频的时代交响。
思艺融合:鲜活的传播表达。“钟华论”的魅力,在于它让深刻的思想长出了艺术的翅膀——既能翱翔于理论的高空,又能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用脚丈量大地、用眼捕捉细节、用心感受时代、用笔传递温度。书中穿插的数十幅图片,定格了“农民丰收节”的欢腾、“抗疫一线”的坚守。扫码弹出的视频,记录着“乡村振兴”的变迁、“科技攻关”的瞬间,还有创作团队的记者手记,字里行间满是“蹲在田埂上听故事”的真诚……这些创新表达可亲可感、直抵人心。
“在人心深处奏响爱国主义交响曲”的手记里,记者写道:“不是我们要讲什么,而是时代在说什么;不是我们要写什么,而是百姓在盼什么。”这正是“钟华论”打动人心的关键——它从不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宣讲,而是俯下身来,贴着地面倾听时代的心跳。当“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一个村庄的变迁来诠释,当“共同富裕”借助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讲述,那些宏大的时代命题,便化作读者能够触摸、能够共鸣的鲜活存在。
启迪未来:美好的时代画卷。书中那句“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冬日里的炉火,直白地暖到心里。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擘画;从“双碳目标”下愈发清澈的河水、愈发湛蓝的天空,到科技自立自强路上“卡脖子”技术的逐个突破,新时代发展的路线图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我们在书中读懂人民情怀、家国担当,便懂得了在这个伟大时代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扛起自己的使命,读懂自己与这个时代、这片土地的深刻联结。这份联结,是“与时代同心”的清醒,是“与家国共情”的赤诚。
夜色更深,合上书本,耳畔似乎还回响着书中那句——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