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向死而生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5-08-17 21:04:51.0读后感4

  翻开王雨的《向死而生》,本以为是个悲壮故事,却在字里行间撞见了无数道爱的微光——那是俞帅奇在脑瘫枷锁下的挣扎,更是一群人用爱与坚持,在命运裂缝里奋力托举出的生命奇迹。

  俞帅奇的人生,一开始就被命运按下了沉重的暂停键。痉挛型脑瘫像堵无形的墙,挡住了他正常走路,连吃喝说话都得拼尽全力。旁人的眼光、身体的疼痛、康复训练一次次撕裂的难受,像小针扎满他成长的每一步。可别人眼里“不行”的事,他偏要用千百倍的力气去撞开:握不住笔?就用绷带绑在手上硬磨;走不稳路?扶着墙一遍遍抬腿练,膝盖磕青了也不停。他的人生,从来不是顺流的小河,而是礁石间撞出浪花的急流。

  令人欣慰的是这条急流,从不孤单。母亲倪佳渝,作为妇产科驰名大夫,接生了无数难产、早产儿,却因为劳累导致自己的孩子早产缺氧从而变成脑瘫。最伟大的是这个母亲从没让“工作失误害了儿子”的愧疚困住自己,她把手术台的认真劲儿全用在儿子身上:按摩时连力道都仔细琢磨,说话平静却透着不容商量的劲儿,晨跑时总故意快他半步,无声地说着:“难,但能走。”
向死而生
  父亲在高原当兵,每次回家,行李里除了矫正用的护具,总塞着本写满字的书,扉页那句“人要追着地平线走”,成了帅奇床头不灭的灯。

  爷爷奶奶推他晒太阳,外公外婆变着花样做饭菜。一家人拧成一股绳,硬生生把“放弃”挤出了生活。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的父母把全部的心血都给了他,压根没想过再生一个——这份孤注一掷的托举,是爱到骨子里的证明。而他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从没有逼迫他的父母再生一个替代他。

  校园里的暖,也一直没断过。赵莹莹从幼儿园就坐他边上,帮他捡橡皮,看人学他走路,立马站起来喊:“他算题比你快!”小保姆素素背他去看画展,说“帅奇的眼睛里有星星”;强医生换药时总逗他:“疼?那是长力气呢!”这些人没讲啥大道理,就用实实在在的陪伴告诉他:别怕,我们都在。

  就这样,那个连路都走不稳的孩子,凭着自己一股子咬碎牙的硬气,加上数不清的手在下面托着——摔倒时拉他起来的手,哭时递纸巾的手,想放弃时推他一把的手——被稳稳托着,一步步走进小学、中学,迈进医科大学的门,最终站上了博士论文答辩的讲台。

  俞帅奇是脑瘫,他是不幸的;俞帅奇拥有无数个人的托举与关爱,他又是幸运的。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虽然不受病痛的折磨,但如果在匮乏的爱中成长,得不到亲朋好友的关照,看似幸福也并不快乐。

  合上书,夕阳的光在字上跳动。忽然明白了,《向死而生》最打动人的,不是什么“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就是一群普通人,在命运砸下的铁拳面前,死活不肯撒手的那股劲儿和无条件的爱。

  俞帅奇像石头缝里的小苗,是身边人不撒手的爱和坚持,硬给他撑开条缝,让他向着光,把根狠狠扎下去。这大概就是生命最硬核的力量:不是不疼,是疼的时候总有人说“我在”;不是没绝望过,是快撑不住时,总有人递过来一点光。就像书里说的:“命运是块硬石头,理想是颗种子,只要肯往下钻,石头总得让路。”

  而那些围着种子浇水松土的人,就成了种子脚下延伸的路。而俞帅奇那顶博士帽的光,就是这无数双手一起托起的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