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书心得体会2000字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教育往往被简化为知识的灌输与分数的追逐,而那份源自心底、温暖人心的教育情调似乎变得越发稀缺。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学校的推荐书目,范梅南教授和李树英教授合著的《教育的情调》,它如同一股清泉,缓缓的流淌过心田,提醒我,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触碰和与生命的共鸣。我仿佛踏上了一场心灵与智慧的深度旅行,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与温暖关怀,让我对教育这一人类社会最神圣的事业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几点深刻感悟。
重塑有生命力,有温度的教育观
《教育的情调》首先触动我的就是教育一定是情感共鸣的。在书中,作者着重强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不断提醒自己,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是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教师要时刻记得我们的学生不是知识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师要能够运用教育智慧,保持敏感度,让每一节课都是有生命的。
教师要明确,教和育不是为了学生未来的生活,教和育本就是学生当下实际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通过分析各种教育场景,如课堂互动、冲突解决、特殊学生关怀等,让教师与学生相处的生活变得美好。一个有“教育情调”的老师是无法将教和育分开的。在教学的同时也教会学生生活,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和不同场景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创造出既有利于学生成长,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有温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读完教育情调这本书,我恍然大悟,教育之爱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真正满足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爱。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成长节奏,教师的责任在于用心去感受这些差异,用智慧的爱去滋养每一个心灵。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是作为摆平搞定班级的手段,亦不是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教师的智慧要蕴含着人的生命力,辐射着人的温度,散发着人的信息,激荡着人的情感,燃烧着人的思想智慧。扪心一问,在我自己过去的教育生涯中,我又温暖了多少学生的心灵,启迪了多少学生的思想呢?
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育的情调》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生命成长。这不仅仅是指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更包括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实践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过路人。教师要成为培养正在成长的学生的观察者,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审视学生的督察者。教师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示范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珍惜每一个成长的瞬间。教师更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具备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学生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并能够有意识地向学生们展示生活中各种可能的存在方式,关注具体学生在具体教育情调中鲜活的生命体验,也就是关注学生的独特性。
教师的职责不是去判断学生的对错,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者要适时给学生提供情绪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给彼此带来积极的生命体验。
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终极目标,最大化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
《教育的情调》一书中开宗明义的第一章便指出一位“机智的教育者”知道什么该说,而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提,而什么不该提,这种教育敏感性和机智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教育的敏感度和机智是教育者感知学生、体验世界的能力,它是实现教育独特的“不二法门”。
最初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是很理解这个“不二法门”其中的奥秘。书中举了一个“握手”的例子,瞬间让我茅塞顿开。
书中指出“握手”给老师提供了一种感受学生的方式---“从形式到内容”。教育敏感度高的老师能够通过“握手”感受并分辨出这是一次害羞的握手,一次胆怯的握手,一次充满活力的握手,还是学生心不在焉的握手,充满自信的握手。
教育机智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教育机智的老师针对不同的握手感受,知道如何巧妙的回应:该提什么,该回避什么,该注意什么,使得一次握手变成一场积极愉快的生命体验,朝着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而不是无意识的将学生推向一种尴尬的情境,破坏了原本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不良的师生关系种下种子。
再以眼神为例,一个教育敏感度高的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触摸到学生内心的世界:是挚爱或憎恨,信任或忧虑,温暖或冷淡,钦佩或轻视,自信或不安,关注或漠然,希望或失望,感动或悲伤,难以捉摸或自信坚定......
此时,一位敏感而机智的教师面对这些不同的眼神所传达的含义,知道什么时候保持沉默,什么时候适合做一些小手势,什么时候报以会心的微笑......面对这些眼神,此时一句不合适的话或者一次欠考虑的评论带来的不愉快体验,可能会为今后的师生关系带来不可小视的不良影响。
这就是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也是教师实现教育特性所必备的“不二法门”。
保持好奇心,教师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书中还鼓励教师进行持续的自我反思与提升。这里我们要求教师能够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在日新月异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增加自己的生命体验。勇于开拓创新,并能对学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避免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标准去处理学生的问题,更不是简单的否定学生或简单粗暴地把我们的思想或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多问一下今天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学生所思所想,更开放更包容地与当下年龄段的学生相处。
在今天教育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接纳学生的同时更要接纳自己。我们可以保持教育传承下的优良传统,但不能拒绝成长,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真知灼见,但不能一成不变,我们更要勇于面对新时代的教育挑战,撑得住压力,有竹子一样的韧性和耐力,更要有适应变化的弹性,敢于突破我们自己,走出舒适区,不断提升我们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空间。
《教育的情调》不仅是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更是一本心灵读本。它告诉我们教师如何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进入学生的世界,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激发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追求。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教育的每一个瞬间,用爱心去浇灌每一个心灵,就一定能够在教育看起来“每一个不容易”的时刻里,看见教育的“真正价值”,更看见我们每个有教育情调和情怀的教师“自己的力量”。
感谢北师大项目组,感谢班主任赵艳萍老师,感谢中原名师杨卫平老师,带领我们鸡西教师在北师大“星空阅读”活动中,并肩前行,一同探索教育本心,锚定教育初心,更以专业助力我们坚定教育信念,深耕教育沃土,共赴教育征程。
感恩这份陪伴与支持,感恩这份温暖与启迪,我们教师将继续在“星空阅读”中继续深耕求索、汲取养分,涵养师者素养,而后怀揣这份星光赋予的启发与能量,将教育智慧融入日常教学与育人实践,让这份温暖与智慧不断传承,让教育薪火在传承中愈发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