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研究读后感2000字
教育,作为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社会活动,承载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使命。读完《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研究》,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大门,对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有了更为深刻、系统的认识与感悟。
一、政策引领:协同育人的坚实基石
从法律与政策层面审视,家校社协同育人有着坚实且明确的支撑。《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接受指导,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其他成年家庭成员也需协助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这为家庭教育划定了责任边界与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赋予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进一步强化了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桥梁作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弘扬传统家庭美德、推动现代家庭文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是直接指出,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相互沟通、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更是高屋建瓴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是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全社会都应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任。这些政策法规和重要指示,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三方协同:教育合力的多元构成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犹如教育这台精密机器的三个核心部件,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又相互协作、相得益彰。儿童入学后,家庭教育能否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保持高度一致,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亲子之间的情感感化、家庭生活的潜移默化以及父母言行的示范引领,都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和品德塑造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则是系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主阵地,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社会教育具有补充性和延伸性,它以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有力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其最终目标是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让他们不仅学会学习、做事,更要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这就要求我们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充分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和发展空间。
三、实践探索:多元方式与现实困境
家校社协同育人拥有丰富多样的方式和活动形式。家长会、家庭教育专家讲座、亲子社会实践活动、家访、经验交流会等,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搭建了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兴趣培养、亲子活动、参观活动等常见形式,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成长。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
学校方面,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力度有待加强,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规范,各方主体的权责不够明确,运行机制不够清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导致协同育人工作难以高效开展。社区层面,农村社区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的工作任务艰巨,管理保障机制和宣传沟通渠道不完善,使得家庭教育资源难以有效覆盖到农村地区,制约了农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推进。
四、案例启示:实践经验的宝贵借鉴
书中的十二个案例犹如十二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些案例或以政府为主导,或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或以妇联为主导,或以学校为主导,积极探索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方式,致力于促进家长的学习,力求“花小钱,办大事”,有很好的成效,但还是有人力缺乏的困境和连贯性、持续性不能保证的问题。
兴宁八德文化传播中心的探索模式令人眼前一亮。这一公益组织选址坭陂镇,以完全免费的方式开展活动。家长先参加五天的传统文化学习,并承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每周参加一次集中学习直至寒假结束。在家长集中学习后孩子参加十天的夏令营。夏令营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室内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家文化和品德教育,又有室外实践活动,如打扫卫生、洗碗、擦桌子等生活技能培养,拔花生、摘菜、体验卖菜、煮菜等劳动实践,滚铁环、踢毽子、跳大绳、射箭等传统游戏,以及绑沙包体会妈妈怀孕辛苦的体验活动,还有写体会日记、观看花生趣闻短视频等文化感悟环节。这种将文化传承、品德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模式,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感恩之心、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其中更重要的是,促使家长主动去学习的方式,这体现了对家长教育作用的重视,我从中也看到了社会公益组织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展望未来:携手共筑教育新篇
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各方携手共进、形成合力。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方式和运行机制,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支持力度;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家庭要积极履行教育责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社会要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平台,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让我们以此书为指引,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行动,共同推动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迈向新的台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