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的读后感700字左右
《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之一,以主人公阿廖沙的视角生动展现出了19世纪苏联底层社会的苦难生活。阿廖沙在父亲马克西姆不幸去世后随母亲瓦尔瓦拉寄住外祖父家里,在那里,他饱尝家庭暴力的痛苦,目睹亲戚间的明争暗斗与人性的丑恶,然而,即便身处黑暗,但他却始终心怀保持对光明的向往。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作者对个人童年的深情回望,更是一面能清晰折射出一个时代缩影的镜子,引发读者对幸福、成长与人性的真正的深刻思考。
外祖父作为家庭的核心,他性格暴躁、吝啬贪婪,因家族没落,家业衰败而将满腔不满肆意发泄在家人身上,甚至残忍的用鞭子抽打惩罚阿廖沙,他的行为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沙俄时期小市民的自私自利与残酷暴虐。米哈伊尔与雅科夫舅舅为了争夺家产甚至不惜自相残杀,从而间接导致了小茨冈的死亡,他们的贪婪冷漠与自私成为了阿廖沙童年难以磨灭的童年阴影。在这样充斥着暴力的家庭环境中,外祖母就如“未开花的花苞护着花心”一样庇护着阿廖沙,让阿廖沙成长。她用一个个精彩的童话与宗教故事为他播撒下善良与希望的种子,成为了他黑暗童年中的精神支柱。
阿廖沙的童年被令人窒息的压抑笼罩着:是过早的目睹亲人反目成仇,还是遭受了肉体的虐待,又或是亲历朋友小茨冈的悲惨离世。但这些经历并未摧毁掉他坚定的内心,反而让他学会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寻找微光。
与阿廖沙的童年生活相比,当代少年的生活就宛如生活在“蜜罐”里。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充足无忧的物质供给、还有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然而,一部分人却产生了不知足的心理,他们抱怨学习压力大,抱怨生活的不顺心,盲目的攀比物质享受。甚至将父母的付出和关心看作是理所当然。《童年》这本书如同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幸福的真谛不在于无休止的索取,而在于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心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