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3000字
周二读完了今年以来最好的一本书《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英文名《Educated》,直译成中文应该是《教育之后》,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塔拉·韦斯特弗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但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并不是她作家,历史学家或者剑桥博士的各种头衔,而是她是一个17岁之前没有上过学,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女孩,甚至她的家庭情况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她的父亲患有躁郁症,暴力,固执,时常出现被迫害妄想,还是一个激进的宗教主义者,他的父亲崇尚上帝,鄙夷科学,认为公共教育和医疗是政府的洗脑,所以拒绝送孩子上学,甚至在自己经历汽车爆炸导致严重毁容和烧伤的情况下拒绝去医院就医,而是固执地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赐福”。塔拉的哥哥姐姐们,在父亲的影响下半途辍学,哥哥肖恩也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年轻时的塔拉经常被肖恩殴打至骨折,甚至被肖恩当着男友的面把头按进马桶。母亲也在父亲的影响下唯唯诺诺,逐渐失去自我,甚至漠视家庭中暴力的存在,而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护丈夫的地位。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塔拉在《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中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教育完成自我救赎和自我拯救,同时也讲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的许多问题,比如宗教信仰与科学的冲突,个人责任与家庭责任的冲突,家庭教育与公共教育,以及与家人的决裂,面对家庭暴力,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表达爱的方式等等。
其实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绝对的恶人,即使是患有躁郁症的父亲,也是在自己的认知中爱着女儿,暴力的哥哥也有勇敢,正直的一面,生活中对丈夫唯命是从的母亲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对于具体书中的内容就不做过多的分享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读。不过我想聊一聊我在读这本书时的一些收获。
首先就是追求自我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
在书中这个矛盾多次出现,当塔拉考取大学入学资格之后需要离家深造,这时坚信“教育是政府阴谋”的父亲希望塔拉留在家庭中帮助自己照料废料场的生意;当塔拉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就读机会时,坚信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父母对塔拉说:“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当塔拉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看透宗教的本质,坚定的基督教父母认为塔拉被撒旦控制,从美国不远万里来到英国“拯救”她时,这种矛盾总是会跃入读者眼中。
是留在家庭中享受家的温暖,还是外出闯荡追求自我,这个问题恐怕是每一个当代的年轻人在踏入社会的那一刻所必须要面对的。留在家庭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除非家庭条件极好,否则基本上是放弃了认识世界,开阔眼界,增加见识的机会,从此以后的生活就是某个小城,某个小镇,过着碌碌无为但胜在安稳平安的日子。而如果选择追求自我,则意味着要面对人性险恶,社会不公,甚至是肉体上,心灵上的打击,而且要面对闯荡多年仍可能一事无成,碌碌无为的失落。
选择家庭很有可能就失去了自我追求梦想的机会,要说服自己接受将来几十年的千篇一律和平平淡淡,说服自己放下年轻时的梦想和理想。而选择追求自我,就要承担人生中的风险,甚至要面临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阻碍,在我们的社会中这两者似乎就是水火不容。如何平衡自我与家庭的矛盾是当代每个年轻人都需要考虑和自问的问题。
其次让我收获最大的是看到教育在一个人生命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到底会有多大。塔拉从一个17岁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女孩,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经济上,思想上,社会观念上的各种问题,最终成长为剑桥博士,这里面有塔拉自己的付出,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人真的能够通过教育改变自我,这是对读书无用论最有利的驳斥。
这里我不禁联想到“最丑谋女郎”魏敏芝,魏敏芝本来只是大山里的一个普通女孩,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张艺谋选中拍摄当时火遍国内的《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的本色出演获得了国内外的十余项大奖,大火之后却被张艺谋亲自劝退娱乐圈,因为张艺谋认为魏敏芝没有长相样貌,娱乐圈不适合她,张艺谋语重心长地对还只有13岁的魏敏芝说:“跟我拍了一个电影,这不能改变你们的命运,但你从现在好好读书,好好学习,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从此后魏敏芝回到学校,过起了苦读的生活,甚至为了晚上多看一会书,连续用坏了3个手电筒。后来魏敏芝在2004以超过一本线200多分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导演专业,在大学中独立执导了多部电视剧,纪录片,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直到2010年,张艺谋带新晋谋女郎周冬雨出国宣传新电影,而此时的魏敏芝就坐在台下,用流利的英语采访张艺谋,再见魏敏芝,张艺谋也不得不感慨这就像个故事一样。22年过去了,当年一起拍电影的女孩们早已经在大山里成家,但还是过着喂猪,喂鸡,种地的日子,只有刻苦读书的魏敏芝真正走出了大山。
所以读书怎么会没用呢?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读书不一定是唯一的选择,但是一定是实现阶级跃升和生活质量月生的最有效,最直接,可能性最大的选择。
第三点,就是在家庭暴力和维系家庭关系之间如何做出取舍。在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实并不是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塔拉以及同时是塔拉的哥哥姐姐,也是肖恩的弟弟妹妹的泰勒,理查德和奥黛丽。而是塔拉的母亲。塔拉的母亲明明亲眼目睹肖恩的暴力行为,却从不曾制止肖恩。甚至是在深受肖恩暴力伤害的塔拉和奥黛丽站出来揭穿肖恩的暴力面目时,一边虚与委蛇的安慰塔拉,向塔拉保证会与肖恩对质,一边却从不曾真正实现对塔拉的诺言。而母亲所有的行为都只是为了维持摩门教以及身为摩门教忠实信徒的父亲所重视的家庭关系。直到塔拉被肖恩用沾满鲜血的屠刀威胁,母亲仍然拒绝谴责暴力,甚至最后因为塔拉对肖恩的控诉而将塔拉驱逐出门。
无视和纵容暴力比暴力本身还要可怕。
家庭暴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热点话题,我们都知道要向家庭暴力说不,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活在家庭暴力中,面对家庭暴力,他们选择沉默或者忍耐,最终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维持传统观念中举足轻重的家庭关系。可是家庭暴力要么只有零次,要么就是无数次,对待家庭暴力要坚决说不。就像塔拉一样,如果在忍受暴力和维持家庭之间做选择,那么这个充满暴力和虐待的家庭,这个不会让自己幸福和感到温暖的家庭,不要也罢。
第四点,则是一个家庭中男女之间的地位问题。在塔拉的家庭中,父亲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哪怕母亲创造了家庭赖以生存的产业和生意,但也只是父亲的附庸,甚至因为父亲不出席外祖母的葬礼,作为父亲附庸的母亲竟然也拒绝去见自己亲生母亲最后一面,因为塔拉不想见到父亲,而拒绝塔拉的见面邀请,只是因为母亲认为一个女人最大的光荣就是维护自己的丈夫。
虽然这本书是以摩门教家庭为背景,但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在现在的文明社会中,女姓在某些方面也仍然受到歧视,男女平等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还要走,等到什么时候大家不再争论男女平等了,男女就真的平等了。但是男女平等并不代表女权主义,男女平等更不代表男性要向女性无底线妥协。
总之,我觉得这本书中可以讨论的点真的太多了,每个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能在某些方面找到自己的影子,篇幅限制,我们就不多说了,如果大家感兴趣,那就买来自己读读看吧。